正文

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3)

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 作者:蒋原伦


当然,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不是只为电影而准备的,也是为美术、音乐和其他一切创造而准备的。例如当代美术已经无法用绘画来涵盖,在现今的各类美术展览中,装置、录像、投影、音响、多媒体抢占了架上画的空间,绘画的技巧在某种意义上已让位于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作品的种种创意同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灵感紧密相关,最走红的艺术家如徐冰、蔡国强、黄永砯等所作的一系列装置和作品都是各种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当然作为个人的作品,它们不如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那般精致、完美无瑕,但这恰恰是其人性化的部分,是使其被称之为艺术的缘由。

同样的情形也表现在部分音乐发烧友对音响器材的关注,这种关注到了极端的程度,如对音响、功放、线材的苛刻要求到了不惜工本,从材质到制作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轻易放过。这种极端是拜技术发展所赐,不能简单认为是发烧友独特的个性所致,毋宁说发烧友的“高烧”是现代传媒技术所催生的。

有的学者称“技术是无形的形而上学”。所谓无形,是指技术带来的观念变化是隐形的,就因为它们是手段、是媒介、是形式,不是内容。在人们看来,技术只是内容的容器而已,技术的高低只涉及效率,不影响内容本身或者说不能改变内容的本质,然而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即便媒介是容器,那么容器的形状也会导致内容在形态上的改变,更何况媒介不是容器,摄影机不是容器,音响设备不是容器,画布、颜料、画笔也不是容器,它们已经和当今的艺术融为一体。

艺术是人造的自然,尽管其巧夺天工;技术也是人造的自然,尽管有时作为某种环境,它并不起眼。艺术是作品,技术是手段,当技术发展缓慢时,人们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以为世界从来如此。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旦加速,世界就变化了,手段也就由形式变成了内容,就如今天的论坛发言,会议的组织者要求做好PPT文件,这似乎成了发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与会者不仅听发言,还要同步看发言,被看的发言要投射在屏幕上,造成众目共视的凝聚气氛,如果大家都各自低头看手中的文本,这一气氛就出不来。也就是说假如把召开论坛和研讨会这样的组织活动作为一门艺术来看的话,那么娴熟地运用各种最现代化的视听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今天,观念的丰富性、多样性在许多方面被传媒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取代,由观念的演进所生产的思想深刻性也被技术的复杂性所抑止,这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担心人类在技术、仿真的图像世界里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一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之死》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担忧。技术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图像技术、视觉传媒技术的突进也许最终会导致精英艺术的溃败,然而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所能做的是遏制传媒技术的发展,还是采取别的补救措施?又有哪些措施可供人们选择?

当然,波兹曼所表达的阿多诺式的担忧也可能是杞人忧天,自古以来,技术的复杂性就包括在思想的深刻性之内,只不过人们没有察觉罢了,起码工业技术革命进展两百多年来的历史并没有削平人类的观念深度。技术艺术的眼花缭乱可能会使某些人产生错觉,以为今后的艺术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类大片,以豪华来取代思考,然而只要有胡戈这类网络恶搞在,我们就不至于太悲观,毕竟对技术的思考和利用技术来赚钱是两回事!(载《传媒与文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此文系北京文联于2006年12月召开的“传媒与文艺”论坛的发言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