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深刻的洞察】物品投射出的人际关系与自我(1)

断舍离(心灵篇) 作者:(日)山下英子


我深刻地感受到一点,从物品身上,总是能投射出我们与物品的关系以及我们自己本身。面对物品的时候,每个人的发现都有所不同。断舍离可以说是进行自我诊断、治疗、痊愈的程序,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潜藏在有形物品中的信息。

把父母灌输的观念也断舍离

有个三十来岁的女人,她的麻烦来自无法丢掉的十来本宗教书籍,那都是父母留给她的书。从小,她就被告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书,千万不能丢掉,要好好珍藏啊”。于是,她把这些东西从自己的家全都搬进了夫家,之后的十几年,就这么一直在家里放着,但从来都没翻开看过。这些书给她带来的,除了压迫感之外再无其他。她跟我说,学习了断舍离以后,她终于能下定决心把这些对自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书扔出去了。

她说,当她真正开始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都在父母面前扮演着乖宝宝的形象,都在努力做好父母所期待的那个自己。我问她,狠下心把这些书丢出去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她回答:“书架上的空余,以及从父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那种无比轻松自由的感觉。”

像这样的事情绝非少数。特别是压迫感来自父母的束缚,这种事情更是占了绝大多数,比如从来不弹却一直稳坐在家里某个地方的钢琴,背后可能就隐藏着根本不想学却被逼着学琴的孩提时代。

有些人不管到了多少岁,甚至都已经五六十岁了,即便离开了父母的庇护,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已经独立,却仍然无法摆脱幼年时父母在自己心里植下的观念。而断舍离则让很多这样的人再次获得了离开父母事先为自己铺好的那条路的绝佳契机。

坚持直面物品,我们就会觉察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父母和配偶等亲近的人浸染,被他们的观念影响着。如果本身喜欢那些观念,是有意识地接受,那就没什么问题,但要是无意识地、毫无自觉地被影响,或者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那就太可惜了。就像是那些从父母手里继承过来的物品,明明不喜欢,却无可奈何地一直收着,就有必要果断下个决心了。

这也是我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感谢”与“喜欢”是两回事。我经常看到有些人因为无法喜欢父母而痛苦不已。“感谢”与“喜欢”很容易被人们混为一谈,所以人们难免为此感到苦恼,以及深深的自责。

不仅仅是亲子关系,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样。讨厌一个人,就和喜欢一个人一样,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如果能够大方地承认这种感情,并以自然的心态去看待它,那么就根本没必要非得确认它是否正当、是否正确不可了。

“讨厌的东西就是讨厌,有什么办法!”这也是接受现状的一种。像这样接受自己真实的感情,想必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内省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