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她,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31岁的客户。她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假如要外出工作,就得付钱把小孩送到托儿所,整天看不到孩子不说,可能挣的还没有托儿费多……20多岁的时候,我没花多少心思在工作上,到了30岁有了孩子,花钱的地方多了,我也得帮着挣钱养家。可是,你相信吗?我竟然找不到工作!我去面试,HR都是一副‘没经验又没年轻脸蛋’的表情。真希望当时有人能提醒我,20多岁也不会这么苍白啊!”
还有一个男客户,44岁喜得贵子。跟我说:“你知道吗,要是我20多岁就碰到一个好的心理医师指点,没准我35岁之前就会开始自己的事业,在40岁之前就能成家。若是20年后你还在做这行,我一定把儿子送来找你……”我问他,希望我对他儿子说些什么,他说:“好的事儿不会像魔术师帽子里的兔子,到他30岁时突然蹦出来,我会叫他趁早在20多岁就开始准备。”
基于这些前车之鉴,我不断地谆谆告诫伊恩。于是接下来几个月,我们的会谈大致像以下的模式。
我会说:“你必须做一个选择。”
伊恩则说:“可是一旦做了选择,感觉就放弃了其他一切……”要不然就是“我不想定下来平平庸庸”。
我则跟他说:“安顿下来接受平淡,并不代表接受平庸,而是让你从现在开始做好准备。你现在有青春,卖得了力气可以随便折腾,一年也用不了两个药片,可是30岁以后呢,到时候还像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低等的工资?”
这样我一句他一句之后,伊恩的脑袋依然是油盐不进,然后他会卷起裤腿,走出门骑着自行车酷酷地离去。
伊恩和我必须取得一些共识:他的大海比喻对我没有用,我的果酱理论对他也是讲不通。换言之,我们必须找到彼此认同的比喻。在经过冗长的唇枪舌剑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一天,伊恩坐公交车来我的办公室,嘟囔说自行车坏了,必须等新的配件寄来才能修好。作为寒暄,我跟他闲聊,说你就在自行车店上班啊,为啥不能在店里修呢?结果伊恩说,他的车是量身打造的,所有的零件都必须定制。
我很好奇。“你的自行车只是代步工具啊,你既不是公路车手,也不是登山车玩家,量身定制是不是有点浪费?”他说不啊,虽然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但是这样的车可以向周围人传递他想塑造的形象。
看来我们找到共同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