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困惑2 孩子有问题为什么妈妈先担心(3)

养孩子,我们可以不吵吗? 作者:(韩)吴恩瑛


造成父母们这样不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脑子里想着用新方法,却无法付诸行动。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标准和历代传下来的教育方式已经在年轻妈妈身体里根深蒂固了,用起新方法总是不确定,感觉别扭。第二,就是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那种理论。要想改变长久以来固守的方法,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只有经过打击、否定和充分的论证,在一个长期过程中一点一点转变自己的观念,才能自然根植于内心。倘若没有这样一个过程,秉承“拿来主义”走捷径,不清楚不确信那样做的原因,就会陷入不安,情况稍有变化就会不知所措。

有人认为,养孩子往往是一种本能和感觉。总结几条原则要点,肤浅地运用到育儿实践中,是非常困难的。这种茫然困惑像逼着一个完全不懂做饭的人看着菜谱做饭一样,年轻妈妈们看到那些整理得过于简单的理论概要和核心原则,一天下来会问无数个“那么接下来怎么办”。为了寻求答案,她们会迷茫地走进网络,没完没了地寻求和自己有同样苦恼的同胞,如此一来只会比以前的妈妈们更加不安。

现在的许多育儿理论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虽然如今看起来非常完美,但这种理论诞生之初,也曾一度在西方引起过争论,在被多数人接受之前经过了长时间充分的论证才得以定型。许多专家所倡导的“尊重儿童”这一理论,由捷克斯洛伐克17世纪的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法国18世纪的教育思想家卢梭反复强调,此后经过西方世界数百年的讨论,才在社会各个角落播下了“尊重儿童”的思想种子,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尊重自己的孩子,也尊重别的孩子。然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了“尊重孩子”这一教育方式,从而开始懂得尊重孩子人格,绝不体罚,开始明白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比什么都重要。但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说到 “应该尊重孩子”,很多人都点头同意,但转过身却又不得其解。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受着尊重长大的,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见过孩子受尊重,所以自然无法接受这个命题。“尊重孩子”应当经过长时间的切身实践,才能成为人们的一个价值观和哲学,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尊重孩子。

年轻妈妈们虽然想养好孩子,却不懂得长时间循序渐进。就像高中生参加课外辅导、运用参考书,不是为了养成科学的思维,而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得到的知识就非常片面零碎。同样的,哪怕学习再多的育儿知识,如果不解其意,转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心情再怎么迫切,若是不切身体会实践,那么不单单用不好自己学的知识,还会在运用过程中诚惶诚恐。

焦虑源自身份认知的混乱

我是一个职场女性,有一个今年刚上初中的儿子。但穿上白大褂坐在诊室的时候,我几乎从未想过“孩子到家了吗?写作业了吗”这样的事情,因为穿上白大褂的那一瞬间,我就有了“我是医生”的身份认知。但吴恩瑛并非只有精神科医生、医院院长或者电视人这些身份,在我身上共存着多重身份:女儿、妻子、儿媳、妈妈等。我在审视自己各个身份的时候从未感到过别扭。在诊室和电视上我会倾听拥抱患者,为其排忧解难,一回家就会变成老公眼里不懂事的老婆。工作的时候以身作则努力勤奋,回到家放松身心充分休息。我从未有过违和感,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我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统合为一个,使其感受起来更舒适顺畅。完美的我和稍显笨拙的我并不冲突,也不会引发内心紧张,这就是身份的协调。然而现在很多母亲在身份协调上似乎存在诸多困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