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节(1)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作者:龙平平


响在全国喇叭里的声音,还是这样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继承遗志”,另一个是“继续批邓 ”。夏建红走了好几个小时,才来到临淮关火车站,火车站里的大喇叭也主要是播放这两个声音,捎带着播放火车的进出站时间。

大喇叭里播放的所有声音,夏建红几乎一句都没有听见,她只是在车站内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踮脚眺望。她此行的目的很简单:找到不辞而别的刘金锁,带他回村。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但那几年却是穷死了。凤阳本来就穷,不穷也不会出那位造反的皇帝朱元璋。但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确实穷死了人,因饥荒而死的农民不在少数,操起花鼓拖家带口纷纷逃向外省要饭,似乎成了这一带百姓唯一的生路。而临淮关火车站也由此变成了凤阳农民外出讨饭的必经之路。

可是偌大的县城,想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夏建红茫然四顾,看见火车站内外到处是携老扶幼外出逃荒的农民,那些挂满了灰尘与皱纹的脸上都传达出一种共同的表情:沮丧与不安。每个人都拖着疲惫的身子望着列车出发的时间,就像望眼欲穿的思妇在盼望着丈夫的归来。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那个熟悉的身影始终没有在嘈杂的人群中出现。

忽然,夏建红觉得背后有人拍了一下自己的肩膀,不由得惊喜万分,一面转头,一面脱口而出叫出了刘金锁的名字,但没想到眼前站着的,却是自己久未见面的哥哥夏建国。

看到了亲人,夏建红一天的委屈顷刻间全部爆发出来。她一把抱住哥哥的脖子,眼泪稀里哗啦地掉了下来。在凤阳明皇古城墙下的小饭店里,夏建红激动地与来自北京的哥哥聊个不停,而饿极了的夏建国却有点心不在焉,看到窝头一上桌,二话不说抓起窝头就往嘴里塞,还说这红薯面做的窝头很筋道,将来日子好了,没准儿还是个稀罕食品呢。刚说到这里,夏建国觉得自己的后背被人触碰了一下,回脸一看,原来是一个要饭的老妇人正向自己伸出一只干瘪的手。

老妇人骨瘦如柴,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两只深邃的眼睛陷了下去,双手微微颤抖着,始终不说话。

夏建国见老人可怜,从兜里掏出一毛钱。老妇人始料未及,双手紧紧地握着夏建国刚刚施舍的钱,又是磕头又是作揖的,弄得夏建国很不习惯。正准备感叹呢,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一群乞丐竟然蜂拥而上,十几只手一下子伸到了他的眼前。夏建国一时不知所措,连忙去掏口袋,可是口袋已经见底了。夏建红见形势不妙,一把拉住哥哥的手,撩开众人就走。乞丐们围住不放,有的径直来掏夏建国的口袋。兄妹俩奋力突围,好不容易才冲破重重人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