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节(1)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作者:龙平平


“逃港”,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名词?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有将近一百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一“逃港”现象被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说起“逃港 ”,还颇有讲究,按方式可分为走路、泅渡、坐船三种。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泅渡通常是首选,其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一般来说,大家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到达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所以,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是很多“逃港者”必经之处。

而离开北京后的田源,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逃往香港。

经过多日的奔波,田源终于来到了“逃港”的必经之地 —临近深圳湾的小集镇宝安。

宝安小镇破旧脏乱。市场内,有不少身上挂着“偷渡犯”的牌子、被民兵押着扫地的人,这些人好像习以为常了,互相嬉笑打闹着,一旁的民兵也不以为意,各自做着自己的事儿。短短几天,小集市就爆棚了,一下子比平时多了几十倍的人,他们大多是从外地来的年轻人,年纪和田源差不多,看样子都是来“逃港”的。

集市外一棵大槐树下,身着一身旧军装的田源从挎包里拿出一只烧鸡和馒头,蹲在地上狼吞虎咽起来。虽然经过多日的奔波,烧鸡已明显发酸、发黏,一撕开,肉丝与肉丝之间能看到明显的黏稠物;而馒头就更惨了,发酸不说,已经咬不动了,需要用力啃。不过,这些丝毫不影响田源吃掉它们的心情,在这样的年代,有吃的就不错了。就这,还是母亲曹慧在一个多礼拜之前,托人弄来悄悄塞给自己的。母亲知道自己爱吃肉,但是这年头能爽爽快快地吃下一块儿肉,是很奢侈的事情。想到这里,田源越吃越香,他完全没有料到自己还没等把这只小小的烧鸡吃完,就把烧鸡的一大半给了一个叫吴怡茹的小姑娘。小姑娘的名字也是他后来才知道的,因为那时候小姑娘根本就不会说话了,饥饿让她晕厥了过去。她晕厥的那个门洞子,就在离田源七八步路远的地方。田源是在咀嚼中不经意地看到这个歪倒在门洞边的姑娘的。那姑娘当时脑袋就耷拉在胸前,两只手还紧紧地抱着一个小提琴盒。

田源后来才知道,这个吴怡茹来自广西百色,那也是一个贫困的地方。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姑娘是被迫“插队”到一个极度贫困的小山村的。在那里,她不仅受到饥饿的折磨,还受到不少汉子的调戏。总之,那种地方是不能待了,所以她也下了狠心。一个会拉小提琴、怀有艺术理想的小姑娘决心“逃港”,这是田源所没有想到的。

田源扶起这位姑娘,把半只黏糊糊的烧鸡递到她嘴边之后,才慢慢知道了她的身世。

最后,田源把仅剩的一个馒头也掰下一半让她吃了。吴怡茹的眼睛亮起来以后,才发现这位好心的大哥自己还是饥肠辘辘的,突然觉得非常惭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