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20年出现了有趣的证据。自从采用了盲听的招募方式,主要的交响乐团的女性成员比例增加了一倍—从不足20%增加到40%。回顾过去,很容易看出“音乐演奏家等同于男性”的刻板印象是一个无效又有效的认知错误,它破坏了交响乐团选拔最优异音乐家的能力。将盲听引入交响乐团招募程序凸显了两个关键点:第一,他们进行了实验。很少有专家能够如此不自信以至于对自己进行测试。第二,处理方法简单且成本低廉—只需要一块布料。为了避免这个特定的认知错误,需要意识、加以完善的欲望以及方式,而不需要复杂、高昂代价的方式。
毫无疑问,盲听是一个启发人心且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法—摆脱了交响乐团招募过程中“音乐演奏家等同于男性”的刻板印象。让我们来考虑一下在其他情况下同样有效的类似策略。例如,高中或大学老师在给学生的论文评分的时候,经常不知道学生的确切名字。任何文字形式的测试评分者都可以在不知道被测评者名字的情况下打分。
不巧的是,这种盲式测试策略在大多数涉及雇用决定和成绩评估的工作情况下都不大可能。求职者提供的简历能把名字去掉,但是还存在其他可能揭示性别的必要信息。例如,求职者是女子足球队队长的信息就会泄露她的性别,即使将姓名模糊化,人称代词也会在推荐信中反复出现。
并且,在大多数的雇用情形下,必定很难免去面试求职者的环节。当需要评估雇员的工作绩效时,没有什么办法能对主管隐瞒被评估者的身份。同理,盲式测试策略也不能在大多数认知错误可能导致偏见的情形下使用,例如医疗、司法、房屋买卖,这些无一不涉及面对面的交流。医生不能在见不到病人的情况下进行诊断,法官和陪审员也不能对匿名及不可见的被告做出判决。即使在数字世界,不亲自造访,人们也很难对现成的公寓及住房有所了解。如果房屋卖主及租房者不了解买主及租客的身份,交易行为最终也很难完成。技术使获取任何人口的统计信息比任何时候都容易。只要掌握姓名,电脑查找使获取个人信息变得易如反掌。
认知错误能被消除吗?
尝试超越认知错误,还不如采用解决计算机程序错误的方法—只需在识别它们之后将其消除。不幸的是,消除造成隐性偏见的认知错误还没有令人信服的有效方式。
了解消除认知错误的难易程度的过程,就像坐云霄飞车。20世纪90年代,当内隐联想测试刚刚兴起的时候,马扎林和安东尼进行了大量测试。当测试结果揭示出我们并不希望拥有的联系时,我们感到沮丧;当反复进行相同的实验后发现测试结果基本保持不变时,我们感到更加沮丧。意识到隐性偏见的存在,并不能帮助我们消除它们。至少,在不断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任何转变。早期内隐联想测试的经历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那些能被内隐联想测试测量出的认知错误是否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