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文令[九死一生后,我选择宽恕](2)

天意眷顾倔强的你 作者:丁天


最终,死刑的判决被维持,但同年 11月,在南京居住的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设立以“教育,成就一生”为主旨的“普方基金”,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延续至今。

“德国没有死刑。”普方的母亲解释,“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这则新闻让陈文令意识到,这是西方信仰体系对人性尊重的结果,而他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唯一的信仰就是艺术——这是他做出“宽恕”的理由。

“我想说,艺术不是玩物,而是人寻求解放的出口。 ”他这样告诉我,“这次返乡不是表演,而是考古……很可能是令人失望的,但任何结果我都接受。 ”他向我们袒露自己的脆弱:“与其说当代艺术解放的是天性,不如说是人性,人性善恶则往往在一念之间……过分的善意不会被接受,但我想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否可以通过我的宽恕、他的了解来构建?”

当年三个涉案罪犯,一个被枪毙,一个畏罪潜逃,一个判刑 20年并已释放,他们均来自福建顺昌。在顺昌县政府,顺昌县宣传部部长接待了我们。但当陈文令表明来意后,情势变得微妙起来。“这当然是……一件促进社会和谐的好事。”宣传部长在袅袅升腾的烟圈中缓缓说道,“但,作为地方干部,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受赠师生的心情。如果你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你会不会接受这份因为曾有污点学生而获得的资助?”

全盘寂静,所有人像提前来到另一个审判法庭。直到一旁的教育局局长开口:“我们觉得有一个比案犯母校更合适的受赠方——我们的顺昌正生书院,主要招收孤儿和父母双残的特困家庭子女,包括劳改入狱人员的孩子。”

“走吧。”陈文令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地起身。

在出门上车的一瞬,下起了瓢泼大雨。

事后,陈文令承认自己当时“质疑这种善举的真诚”,但他接受的原因是:

“既然已经决定跨出这一步,就要接纳所有为此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

善举之后,他得到一个重要消息:当地政府联系上了一名案犯的家— —判刑 20年的肖和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