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姓姬名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胞弟,周幽王的叔叔,标准的根正苗红。因为排名太靠后,直到他的老大哥周宣王当了二十二年天子,才想起这位小弟还没有自己的地盘,于是将姬友封在了今天陕西凤翔一个叫郑的地方。
郑这个地方不大,估计其人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但乡干部也是干部,姬友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在封地的政绩为他赢得了声望与政治资本。周幽王时,姬友被召进朝中担任司徒,执掌国政。其工作成绩是很突出的,老百姓在他的教化下和睦相处、心情愉快。提到姬司徒,群众都忍不住称赞。
工作干到这个地步,应该心满意足了,可奇怪的是,姬友并没有沉醉于成绩当中,他甚至感到十分焦虑。
在朝中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他就有一个很不好的预感:周王朝就要完蛋了!
这个感觉来源于他的上司——周幽王。
很多人都知道周幽王是个暴君,其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他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形容他:“性暴戾,少思维,耽声色。”解释过来,就是脾气暴躁,好色贪玩,脑袋还缺根筋。这三样沾上一样,就命运多舛了,三毒俱全,想不亡国都难。
自武王伐纣建周二百多年来,大家靠西周这棵大树遮风挡雨,现在大树要倒,大家还是各自逃命去吧!可是逃命也要有个跑路的方向,跑完之后也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姬友无处可避,他的那块封地小不说,还处在中原郊区,四周都是威胁,实在不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地方。
姬友的心情就像自己被困在一棵大树上,自己的侄子周幽王正抡着一把大斧子拼命砍树,而他左看右看,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无奈之下,他决定去问一个人。
他要问的这个人,可以说是《春秋》里的第一个神人。
此人是周朝的太史伯阳父,他跟姬友关系不错,除了同朝为官的原因外,大概还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见解——两人都认为周朝要完蛋了。
伯阳父甚至比姬友还要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