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旗制与包衣(1)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 作者:史景迁


曹寅的先祖在明朝自北直隶迁居辽东地区的沈阳,即奉天,这原是大明疆域,不过到了1621年,努尔哈赤领满人攻克沈阳城,许多大难不死的汉人归顺,沦为奴仆。其中有曹寅的高祖,他被编为正白旗的包衣。旗制是满人入关之前的核心组织,而曹寅的高祖也就这么成为其中的一员。

满人在拿下沈阳之前三十年,即已逐步巩固其在长城以北的势力:满人师法汉人以防御工事与城池保护散布各地的兵力,更进一步以明朝的军事驻防体系作为架构旗制的参考,最后又审慎采纳明朝降将所建言的官僚运作技巧。1满人虽然逐渐汉化,甚至还仿效明朝的行政体系,建立自己的“六部”,不过在1644年夺占北京,统领天下之后,仍维持旧有的“八旗”组织,因而改变了明朝施行的组织架构。曹家身为正白旗的包衣—这是一种世袭的身份—于是便成为关内新秩序的一部分。

旗制与包衣

旗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治理手段:一般兵丁连同家人,都编入旗下;结合兵勇训练和平民登录,兵勇农耕所得以供应全旗人丁的衣食所需。满人史家考证,八旗制度上溯始于1601年,当时满族首领努尔哈赤(谥号清太祖)组织兵众,以三百人为一“牛禄”,以此奠定日后汉语“佐领”的架构。2到了1615年,依不同颜色区隔组织的方法就此定型:共有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一旗统五“参领”:每参领辖五“佐领”,而佐领即为旗制的基本组织单位,随着满人征服日广,招降纳叛变多,佐领之数则与日渐增。3 1634年,蒙古八旗循相同模式建立,1642年,降满汉人兵丁日众,亦另建“汉军”八旗。4

顺治、康熙两朝,旗人生活舒适,他们不是驻扎“京畿”,就是在各省“驻防”。旗人坐拥大片田产,攻下京城后,京畿的好地大多归属旗人,5并且不需为给养人丁而操烦。6再者,他们享有特别的职位保障。军职世袭之制早在清朝开国即已存在,不只见于十八世纪旗制式微之后。比如,满洲上三旗的佐领职位有百分之七十二是由本家男丁继承,百分之八十七的佐领职位是由同一家旗长期把持。7至于汉军八旗的二百七十个佐领中,有一百八十七人是世袭继承,几乎占了七成。8十七个蒙古参领,事实上每个都是世袭而来。9

满洲、汉军、蒙古旗人在清初共享繁荣稳定,但正因旗制的凝聚力强固,我们有必要谨记,满人皇帝的地位在整个十七世纪还不是很稳固。最明显的例子就表现在清初几位皇帝的连年征战:1650年代讨伐郑成功(国姓爷)和南明朝廷,1670年代废黜吴三桂和南方诸藩王,1690年代征讨噶尔丹与厄鲁特部。10从官方档案来看,清初皇帝拔擢满人高居要津也是非常小心,这虽然不像战争那么戏剧化,但也说明了皇帝的龙椅坐得稳不稳。

满人通常不谙汉语,若是由他们署理省务,恐怕会招来怨怼,因而通常授予武职,所以供职六部与大学士的满汉比例是一比一。汉人在北京或各省任官者,官不过巡抚。总督一职在顺治、康熙朝多由汉军出任,他们是满人与广大人民之间很自然的中介。11 1647年,九位总督全由汉军掌理;后来有一度每省各设一位总督,但是到了1661年,二十位总督之中有十九位出身汉军;1681年,十位总督有七名汉军,两名满人,一名汉族大吏。12 1655年,有一名满人出掌漕运总督,翌年便告老还乡。13除此之外,再无任何满人得到拔擢,直到1668年为止;而到了1670年代,才有满人出任总督;即便那时,任总督职的满人人数还是远不如汉军,直到康熙朝结束,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而在这段时期,获任总督的汉族官员只有几人不属旗营。巡抚之权甚至不授予非旗营的汉人,以安抚旗人;1644年到1668年间,出任巡抚的汉军不下九十六人,而据1668年的圣谕,陕西、山西巡抚只由满人出任。1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