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宝石山上保俶塔

品味的记忆 作者:郑培凯


杭州西湖风景秀丽,西北面层峦叠翠,像凝固的海浪,蕴藏着无限生机与动感。靠近白堤一带的宝石山上,屹立着保俶塔,俯瞰西湖的风光晴雨。保俶塔的形状比一般的塔要瘦俏,不像衲子,也不像美人,倒叫人联想到侍候文人雅士的书僮。清晨起来,薄雾未散,他已经烹茶完毕,静立伫候,等着主人盥洗。朝阳方升,他已经打扫庭除,在书房里摆好了籍册,退出室外。午后时分,焚香幽室,布置了琴桌,等着高山流水的乐音。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说宝石山原名巨石山,保俶塔名“宝叔塔”。因为有永保和尚虔诚募缘,瞽目复明的神迹,老百姓称他为保叔,后来也就称塔为保俶塔。不过,这个“俶”字很奇怪,不是普通日常用字。老百姓怎么会把“保叔”讹称成“保俶”呢?

《说文》:“俶,善也。从人,叔声。”段玉裁的注说,“俶”就是“淑”作为“善”解的本字。“淑”的原义是“水之清湛也”,后来却取代了“俶”字,成了后来所用“贤淑”、“淑女”的意思。而原来的古字“俶”,反而没有用了。

没有人用的古字,怎么会在民间以讹传讹,取代了人人都知道的“叔”字呢?

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说,五代十国末期,吴越国王钱弘俶(后改名钱俶)入觐宋朝,不得归还杭州,老百姓思念他,因此筑了保俶塔,盼望钱王得保祐。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清代梁章钜的《浪迹丛谈》却说不可能,因为老百姓怎么敢直呼自己国君的名字呢?好像也有道理。梁章钜认为,最可能的情况是毛西河说的,“保叔者,宝石之讹,盖以山得名者”。可是,这说法也并非无懈可击。第一,杭州官话“保叔”与“宝石”发音并非完全一致。第二,还是老问题,“保叔”怎么变成“保俶”的?

不管保俶塔之名是怎么来的,塔却十分秀丽,点缀了西湖风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