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时代,只要接触中文网络媒体,就很难避开屌丝这个词。我在海外生活了快20年,难得回国,开始自然不懂什么意思,见多了就猜个八九不离十。毕竟咱是北大中文系出身,“文革”期间在北京街头长大,说脏话的童子功还是不错的。再上网核实其含义和背景,发现了更多的东西。
2011年年底,屌丝这个词在谷歌搜索结果达4110万,仅新浪一家网站就搜索出超过220万条的相关微博;德国的喜剧被翻译成《屌丝女士》;西南财经大学门口开了“舌尖上的屌丝”餐馆,开业三天净赚上万。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刊发《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文中写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某网不久前曾发布一项调查结果,称约有5.26亿人自认屌丝,约占中国人口的40%。
屌丝心态究竟是什么?这40%人口的心态真的危险吗?我自己进行了粗略的查考。据说屌丝一词最开始指的是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矮穷丑”,找不到女友。这一下子让我这位年过半百的人拿着30年前的自己对号入座,心有戚戚焉。后来发现,居然还有“女屌丝”的用法。于是,我就把屌丝这个词当作对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的描述。不过,一无所有的客观境况,未必产生同一的屌丝心态。事实上,网上对这个词的运用就有非常不同的意味。有人用这个词骂人,觉得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是惨兮兮的输家,对之表示鄙弃;也有人用之自嘲,表述对自身状况的无奈;还有人用之标榜,吐露出自负和潇洒:一无所有怎么了?我才不在乎你们对我怎么看呢。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屌丝这个词的丰富含义和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就不必把屌丝心态都一竿子打死。社会上嫌贫媚富,许多没办法拼爹的年轻人又不得不从最底层奋斗起,他们也许需要用这个词来显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反叛,以标举自己的特立独行,创造自我认同。据说屌丝这个词最初的流行,就是因为某网友把别人的蔑称接过来当成对自己的酷称,其传达的意思很清楚: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不会按照你的评价来生活。在我看来,这里反而有些年轻人的正能量。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年轻人就是应该一无所有的。难道生活刚刚起步,就应该指望别人给你许多许多吗?拜托,你想没想过你给了别人什么?凭什么向别人索取?
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这其中包括许多富家子弟。乔布斯创立苹果前,居无定所,靠捡易拉罐换几个钱,周末到教会慈善机构蹭饭。只是大家觉得这样很酷,社会也对之尊重,不会称之为屌丝。乔布斯自己回忆起来,也称这是最美好的一段生活。遗憾的是,在一个拼爹的社会,你要到地下室和老鼠一起住,你要像乔布斯那样创业,人家就称你屌丝。如果有年轻人敢把这种脏词接过来:屌丝就屌丝,我很自豪,坚持我的生活方式。这有什么不好呢?
年轻人一无所有,造成一代人的悲情,在近年来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特别是当今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剥夺了许多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他们不像中年人那样有积蓄和地位,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无处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