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耶鲁后,我先是家属,后来读硕士课程,免学费,但无奖学金。那时她拿的全奖,其实比当地的最低生活线还少几百块,我们两人一起用。那时也有点校内打工的机会,一小时能挣到8、9美元或10美元,我们也都在没有办法时干过一点,但只要能维持生活,就不会干。道理还是那个:青春不减价拍卖。
在耶鲁的日子,也许是一生求知生涯最珍贵的。多少比我们优秀得多的人都没有这个机会,难道就一小时10美元给卖了?记得来美国头几年,我的衣服几乎全是街上邻居搬家清理旧货时买的,比如10美分一条的牛仔裤,尺寸不对也勉强凑合着穿。有一次走在街头,碰到一个要饭的,他冲着我伸手。我一眼就看到他拿着一桶果汁,那牌子是我舍不得买的名牌。我心里不禁哼了一声,当时脑子里转的话,要翻译成今天的语言那一定是:“你丫也配跟我装屌丝?”
如今回想起来,那时我们的生活,几乎是能多当一天屌丝,就多当一天屌丝。一无所有的状态,其实是最为富足的。当然,我们从来没有忘了锻炼身体,对裤子的所有权决不肯放弃,乃至有些朋友感叹:你们可真有工夫!如今年过半百,最为庆幸的还是:青春有价,没有贱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