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内的报道,被青年猝死的新闻所震惊: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即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另据媒体报道,1998年北京市120急救转运救治的中青年猝死者有80多名,到了2011年猛增至270多名。2012年4月,在深圳,11天之内猝死的病例共16起。这其中14人为男性,2人为女性;其中8人还不到40岁,最小的只有22岁,中青年占了猝死的一半。据南宁市120急救中心统计,同样在4月,25天里就接到了28例猝死的案例,比往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28例猝死者中80%是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
由于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很难就这些不幸的事件下结论。不过,这么多的案例,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多发生在中青年男性白领中,这就足以促使我们启动常识进行分析。
许多观察家和医学专家都指出,这些猝死的人群,大都是因为长时间的工作,节假日不停地加班,生活压力甚大,最终力不可支,很像是当年日本高增长时期的过劳死。读报纸上具体的案例,这些人在高科技或互联网领域特别集中。再联系最近几年一些著名的企业家的英年早逝,我们不能不联想到西方所谓的高位压力的概念。
心理学家们早就注意到,穷人除了生活压力外,还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一直相信,在脱贫以后,顺着社会的阶梯越往高爬,成就感、满足感就越大,心理压力随之减少。但是,许多心理学家还发现了相反的现象,即所谓高位压力:高薪、豪宅、孩子的名校,这些本来应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许多人因此付出了巨大的心理代价。多伦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斯奇曼研究了来自不同收入阶层的1800位美国人,后来又把研究扩大到6000位加拿大人身上。他发现,那些教育水平比较高、职业地位比较高、中高收入的阶层,往往经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从何而来?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归纳出三个典型因素:第一,高位者中工作狂特别集中,喜欢没日没夜地拼。第二,真有了高位,就有了权力,权力是用来管人的,进而必然引起各种人际冲突。第三,高位者在社会生活上攀比,比如住好房子、开好车、孩子进名校,这些本来是个人的选择,现在则成了义务,好像不这样,自己就不是个人物。当然,这三个因素加起来,又形成了另一个也许是更大的压力:在竞争中想赢怕输,弦越绷越紧,最后可能断掉。
以上归纳,当然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有限群体的经验,未必能用来解释中国的现象。但是2012年夏天我回国一趟,接触了不少人,觉得在高位压力方面,中西方多少有些共通之处。要知道,高位压力未必局限在身居高位的群体中,那些希望登上高位的人,这种压力也特别大。比如,在年轻人中往往流行一句话“等我有实力了”,这其实和“等我地位高了”并无本质区别。这么多人都说同样的话,反映出强烈的群体期求。这个群体的人工作特别玩命,也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在中国真有地位的人,以我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爱耍“高位脾气”的比较多。这未必限于几个大老板,从城市居民对保姆、食客对服务员的态度,都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几乎形成了文化习惯。耍“高位脾气”的代价,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嫉恨和冲突,心理压力的陡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