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淡宁的红色之岸(2)

红岸止 作者:程黧眉


这里的人们都知道,红岸最美的地方不是316的厂前广场,而是那绵延无尽的绿色草原和野花丛生的江岸。

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库里山的诺尼江,从北向南流到这个地方,突然拐了一个大弯,向东流去,一直流入松花江。这个拐弯处,朱淡宁脚下站立的地方,就是达斡尔人早年建立的村落,名曰“呼兰额日格”,是“红色宝石之岸”的意思,当地的人们叫它“红色之岸”。

而现在,人们都叫它“红岸”。

在苏联留学的时候,苏若谷就给朱淡宁寄过一封这样的信,好几页纸上工工整整地用蝇头小楷抄下了红岸的来历: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达斡尔族青年,在梦中来到了一条美丽的大江边上,正是日落时分,晚霞映红了整条江水,岸上有许多红色的宝石,正当青年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一个美丽的仙女划着一条小船向他招手,他不由自主地上了她的船……梦醒之后,仙女的面孔让他久久无法释怀,仿佛有神灵的召唤,他义无反顾地策马扬鞭,奔驰在北中国的大草原上,他发誓要找到这条美丽的江和这些红色的宝石,还有他梦中的姑娘。

历尽千辛万苦,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他来到了这片草原,那时的这里荒漠无边,寸草不生,杳无人烟,达斡尔青年因口渴难耐而昏倒在地,恰好被一位仙女看到,于是美丽的仙女从天而降,飘落到青年身边,她从发髻里拔出一根银簪,躬身在地上轻轻一划,奇迹出现了,一条清澈如玉的江水,嵌在这片草原中,这就是诺尼江。小伙子得救了。仙女看小伙子英俊善良,勤劳勇敢,于是动了凡心,小伙子也惊喜地发现,她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那个姑娘。仙女牵着他的手来到岸边的草地上,随着她手指的方向,小伙子看见了江岸上散落着晶莹的宝石,通明如玛瑙,红圆像含桃,其中尤以红色居多,在晚霞的照射下,光芒四射,与波光粼粼的江水交相辉映,美轮美奂……

良辰美景让他们相爱,并于此繁衍生息。经过几代达斡尔人的勤苦劳作,这个红色之岸草肥水美,风光旖旎,成为北中国草原上的明珠。就是这样的描述,让朱淡宁这个杭州姑娘心绪荡漾。苏若谷知道朱淡宁的软肋——虽然学医出身,但是骨子里有致命的小资产阶级情调。于是朱淡宁瞒着父母,偷偷与苏若谷一起,辗转三天,来到红色之岸。

记得来北方之前,朱淡宁特意到省图书馆查阅了地方志。红岸,这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凭什么如此吸引苏若谷?她不仅仅查到了资料,还以她严谨的医学态度抄录下来——史料记载:1644年清入关建立清王朝之后,满清贵族认为“东北乃祖宗发祥地”,于1668年下令禁止开发。因此,至1898年红岸才有10余户人家,70多口人,还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1903年东至绥芬河西到满洲里的中东铁路建成,在这里设立了火车站,俄国人在这里开办了火磨、油坊、烧锅等工厂。这里也成了周围农村粮食的销售中心,由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来往的粮商络绎不绝。来自诺尼江中上游的粮食大部分集中于红岸,再装上火车运出。船只最多时每天达千只以上,素有小商埠和重镇之称。人口也随之增长,到1912年(民国元年)有人口1694人。到1933年(伪大同二年),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拥入,城区人口达6539人。

1945年8月下旬苏联红军解放了红色之岸。1946年在这里建立了人民政府。朱淡宁追随苏若谷来到红岸时,正是中共和苏共的热恋期,他们投身建设的全国第一大厂——第一重型机器厂,就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顺利竣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