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讲到,武则天在显庆年间努力扮演着相夫教子、母仪天下的角色,树立了良好的皇后形象。她和唐高宗相互扶助,恩爱有加,度过了夫妻生活中最甜蜜的一段日子。显庆五年(660年),体弱多病的唐高宗突发风疾,帝后间平静的生活马上发生了改变。
武则天的聪明才智和此前表现出来的行政能力,得到了唐高宗的欣赏和信任,因此,唐高宗在生病期间,对武则天不断委以政事。权力就像鸦片一样,一经尝试,就再也难以戒掉。特别是对于像武则天这样一个欲望强烈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而唐高宗所得的风疾,也就是心血管疾病,至今在医学界都是十分棘手的富贵病,只能靠药物和长期休息维持。随着唐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则天独自处理朝政的机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武则天在朝廷上就慢慢有了公开的势力。可是我们知道,唐高宗大权独揽的局面是经过艰苦努力换来的。为了这份权力,他甚至不惜对亲舅舅开刀。他也正在品尝权力带来的快乐。而且,出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唐高宗此时处理朝政十分顺手,特别是在隋末唐初屡屡受挫的高丽战场,自显庆五年后也频频告捷,唐朝即将迎来疆域最为广大的时刻。作为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的当家人,唐高宗更是信心满满。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有道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即使亲密如夫妻,在涉及权力分割时彼此也不免心存芥蒂。唐高宗虽然让皇后代行君权,然而皇后一旦喧宾夺主,挑战他的至尊皇权,他就无法接受了。这样,在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第一次出现了裂痕,原本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共同的臣子,现在渐渐分出了你的和我的两个阵营。较量已经在暗中进行了。
一 李义府失势
唐高宗和武则天矛盾公开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李义府被贬官。前面说过,李义府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立武氏为皇后的大臣,打响了废王立武的第一枪,所以武则天对他一直青眼相加。在唐高宗和武则天联手处理元老重臣的过程中,他也是得力干将。帝后二人因此都视他为自己人。可是李义府的行为,实在令人不耻。
显庆元年,他有一次视察监狱,看上了一个姓淳于的女犯人。淳于氏长得很漂亮,所以李义府也不管她所犯何罪,是不是谋杀亲夫,竟然指使大理寺丞把她给放出来,收到家里做了小妾。没想到这件事情没做好,事先没有跟大理寺的长官大理卿打招呼。大理卿一看监狱里丢了一个犯人,马上上报了。朝廷立即着手调查,李义府怕事情败露,竟然逼那个帮他放人的大理寺丞自杀。大理寺丞一自杀,可就是人命案了,还是一名官员,朝廷更要调查。
唐高宗知道事情是李义府干的,本来想要原谅他,不予追究。但是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岂能人人都这么没有良知呢。有一位御史叫王义方,他坐不住了。他回家禀报母亲,说现在朝廷里出了这么一件事,而我是一个监察官员,如果不管呢,良心不安;如果管了,又怕皇上怪罪,连累母亲。他的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自古忠孝不两全,你既然当了这个官,就要舍孝全忠,报效国家。另外,你这样做,还可以成就一生的大名。如果你因此获罪,我死而无恨!王义方受了母亲一番鼓舞,马上上书朝廷,要求严惩李义府,还死者一个公道。可是唐高宗当时正在对朝廷的干部资源做重新优化组合呢,怎么能自毁长城?他没有惩办李义府,反倒责怪王义方毁辱大臣,马上贬他为莱州司户。
这样一来,大臣们一下子就知道了李义府在皇上心目中的分量,再也不敢轻易和他叫板了。可是偏偏有一个大臣不信邪,又和李义府闹矛盾了。谁呢?杜正伦。这也是唐高宗提拔上来的一位宰相,他觉得自己资格比较老,很看不起李义府的那副轻狂样子。李义府恃宠而骄,纵容儿子、女婿卖官鬻爵,搞得家里门庭若市,影响很坏。这天,杜正伦就和李义府在朝堂上吵起来了。因为两个人都是唐高宗提拔的,所以唐高宗以大臣之间不能和睦为名,各打五十大板,双双贬往地方反省去了。即便这样,李义府还是技高一筹。转过年来,他又在武则天的保护下回到了朝廷,官复原职,当了宰相。而杜正伦就倒霉了,死在了被贬的地方。李义府回到朝廷后,恶习不改,马上又耀武扬威,把一个出身于赵郡李氏的五品官李崇德逼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李义府原本门第很低,当了官之后,他就和赵郡李氏攀亲戚,说自己也是出身名门。当时他是宰相,出身赵郡李氏的李崇德也是个谄媚之徒,想要沾他点光,两人一拍即合,这多好,都是一家人,以后有个照应。李崇德就把李义府写到他家家谱上了。这种连宗本来就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没什么亲情可言。所以,李义府一被贬官,短视的李崇德也就不客气地把李义府又从家谱中除名了。李义府那个气呀!官复原职之后,立刻给李崇德安了一个罪名抓起来。李崇德关进监狱之后便自行了断,撞墙死了。李义府又把这么一个五品官逼死了,这可是他害的第二条人命。可皇帝还是没有治罪。当时的风气不是崇尚贵族吗,李义府自己冒充不成,就想要给儿子找个贵族媳妇,没想到所谓的“五姓七望”全不给他面子,瞧不起他,都婉言拒绝了。李义府又生了一肚子气。正好当时唐高宗和武则天修了《姓氏录》,也要压制旧贵族,抬高当朝权贵的地位,李义府就趁势要求皇帝下诏严禁“五姓七望”互相通婚。然而贵族内部联姻的风俗世代相传,根深蒂固,这样强行禁止一下子招致了他们的莫大反感。既然无法明里反抗,就暗里抵制。有的贵族就不举行婚礼,偷偷把女儿送到夫家去;还有的贵族女子非常骄傲,不愿意这样不明不白地偷偷结婚,宁可终身不嫁。贵族中的破落户甚至会以“禁婚家”自诩,向求亲者索要更多的钱财。可见,社会风气的扭转不是一纸命令就能解决的。但是从李义府的角度讲,皇帝对他言听计从,也算是帮他暂时出了一口恶气。
经过几番试探,李义府认定自己是拥立功臣,皇帝和皇后对自己百般维护,无论捅了多大的娄子,都有皇帝和皇后罩着,于是愈发胡作非为了。可是他没有看明白,当年皇帝纵容他,是因为他有用,可以借他打击元老重臣,推行皇帝的意志。他也没有看明白,当年皇帝纵容他,是因为皇帝和皇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两个人不分彼此。而这样的关系,从显庆五年武则天协理朝政后就出现了变化,皇帝的人和皇后的人不再是同一班人马了。在这种微妙变化中,李义府被划入了皇后一党。皇帝不想再罩着他了。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改葬祖父,大肆张扬,让附近七个县都派人参加义务劳动。有一个县令不知是想巴结李义府,还是抓不到劳工,反正是亲自上阵了,没想到劳累过度,死在工地上了。这县令一死,又闹出一条人命来,人们都指指点点,说你看,宰相把县令给逼死了。这个事情搞得李义府名声很坏,可是他还不知道收敛。同一年,他又主持铨选,就是选官,那可是个肥差。李义府可能真是出身低微,上辈子穷怕了,一有机会就卖官鬻爵,把个铨选搞得乌烟瘴气。高宗见他闹得太不像话,就找了他来谈心,想给他敲敲边鼓,说:“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诫勖,勿令如此。”什么意思呢?我听说你儿子、女婿都闹得太不像话了,现在我替你们掩盖着,也没宣布出来,不过你要回家整顿一下家庭内部风气,不要让他们闹得满城风雨。李义府猖狂惯了,听了之后不但不认错,反而勃然变色,恶狠狠地问:“谁向陛下道此?”言下之意,看我不修理死他!质问到皇帝头上了,高宗听了之后,不禁也动了怒,说:“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一般人到这个时候就会赶紧谢罪,可是李义府被惯坏了,他一句话没说,转身扬长而去,把唐高宗给晾在那儿了。高宗也没想到李义府竟然如此狂妄,一下子气得是七窍生烟。此时,对于高宗来说,李义府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他再也没有必要容忍下去了。如果皇帝想要除去大臣,找到理由是相当容易的,何况李义府又是这样一个爱惹是生非的人。
很快,李义府就出事了。李义府是个迷信的人,他请了个阴阳术士为自己望气,看看自己还有多少富贵可享。术士一看,就煞有介事地说李义府宅第之上有不祥之气,屋主必有牢狱之灾,必须积财二十万缗才压得住。到哪儿筹款呢?长孙无忌他们家虽说树倒猢狲散,但拔根寒毛还是比一般人腰粗吧。于是,李义府把脑筋动到了长孙家。我们知道,长孙无忌已经在显庆四年自杀了,他的儿子也死了,孙子都流放岭南。现在有一个孙子长孙延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又回到长安来了,就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官职。李义府把长孙延找了来,跟他索要七百缗的贿赂,帮他谋得一个从六品的司津监之职。这个事情立刻被人弹劾了,说李义府和犯罪人家的子弟勾结。本来,这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皇帝的心已经变了。此刻高宗正等机会发泄心头之恨,马上派人审理。审讯结果下来,数罪并罚,李义府被除名,流放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市),几个儿子和女婿也被搞了个天南海北,一家人再想相见,只能等来世了。
李义府是武则天的人,虽然惹是生非,但是对武则天一直忠心耿耿,所以武则天未必不想保他。但是,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她能够看清形势。她明白,高宗的利益和她的利益已经不完全一致了,现在是唐高宗下定决心要除掉李义府,而且,李义府劣迹斑斑,官怒民怨,如果自己再去保他,可能就会引火烧身。权衡利弊,武则天决定放弃李义府这只棋子。不过,李义府的倒台对初涉政坛的武则天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本来,李义府和许敬宗是武则天安插在朝廷的两颗棋子,他们一个在中书管出旨,一个在门下管封驳,共同为武则天效力,这样,武皇后的人事安排和各项旨意都可以得到有效推行。现在,李义府一倒台,这个双簧戏就很难演下去了。
如果说,李义府事件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为争夺权力第一次斗法的话,那么在这一回合,武则天输了。可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呢。
二 上官仪伏诛
麟德元年(664年),有一个宦官王伏胜向唐高宗告发武则天,说她和一个叫郭行真的道士在宫里作法,行厌胜之术!厌胜这个罪名我们并不陌生,当年武则天在扳倒王皇后的过程中就曾经给王皇后安过这个罪名。没想到,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她自己品尝被人告发厌胜的滋味了。
那么我们就要好奇了,武则天厌胜的对象是谁呢?这个问题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人们对它大体有三种推测:第一,厌胜的对象是唐高宗。说武则天此时已经产生了更大的野心,因此想用这种方法来诅咒高宗,提前接班。第二,厌胜的对象是武则天自己的外甥女。前面说过,武则天亲生的姐妹还有两个。老三早死,剩下的就是一个姐姐。武则天长得很漂亮,史书记载她“龙睛凤颈”,“方额广颐”。她的姐姐想来也不错,可惜命比较“硬”,丈夫贺兰越石早早就死了,日子过得挺拮据。武则天在得志之后,就把这个寡妇姐姐留在宫里,姐姐还带来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没想到这个姐姐也不是个安分的角色,又遇到了花心的唐高宗,两人很快就打得火热。再到后来,买一送一,连女儿贺兰氏也都一并饶给了唐高宗。幸好姐姐很快就死了。可是,唐高宗对这个倾国倾城的小外甥女宠爱有加,甚至还想把她纳进宫来,做一个妃子。可以想象,武则天的心里挺添堵。以她的性格,怎么可能跟别人分享丈夫呢?所以,她要诅咒小外甥女贺兰氏。第三,武则天厌胜的对象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因为她们阴魂不散,一直让她的心灵不得安宁,所以只好乞灵于超自然力量。
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个人认为,这三种说法都不合理。为什么呢?首先,武则天不可能诅咒她的丈夫。拿现在的话来说,丈夫是什么?那是长期饭票啊,只有唐高宗活着,她才有享受荣华的机会。换言之,此刻她离皇位还很遥远,唐高宗还是她的参天大树,她不可能傻到先咒死丈夫。其次,武则天心理素质超好,喜欢现实的政治斗争,不迷信虚无缥缈的东西。她杀死王皇后萧淑妃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往事随风,她没有必要现在才感到不安。即使不安,以她坚强的性格,恐怕也不会相信靠道士念咒就能驱走什么鬼魂。这个理由也同样适用于对她的外甥女。事实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妄图和武则天斗法的小姑娘还要再活几年,然后才被武则天亲手毒死。所以说,这三个说法都不能成立。
那么武则天和道士郭行真到底干了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他们什么都没干。为什么呀?首先,这个道士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显庆六年初,就是他奉唐高宗和武皇后之命,到泰山立鸳鸯碑,为帝后祈福。所以,这个人出入宫廷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武则天和他有交往很正常,唐高宗本人和他也有交往!其次,一个宦官胆敢告当朝皇后,这个事情本身太不寻常了。我们知道武则天在后宫早就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网,没想到还有人在监督她!这个人是谁派出的呢?换句话说,谁才敢派人监督皇后,甚至告发皇后啊?只有皇帝!所以说武则天和道士厌胜是假的,是有人在炮制冤假错案,这个策划人,就是当朝皇帝唐高宗!这个结论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可是,谁叫他们是帝王夫妻呢?和平民家共同筹划柴米油盐的贫贱夫妻相比,他们之间本来就少了几分真心,多了许多防范和欺诈!
那么,唐高宗为什么要派人诬陷武则天厌胜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武则天“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武则天此时揽权过多,皇帝处处受掣肘,必然有所反应。于是高宗借助宦官,给她安了这样一个罪名。但是这个罪过应该如何处理呢?唐高宗心里还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怎么办呢?要在以前,他肯定第一时间会想到去咨询皇后,可这次要对付的就是皇后,总不能再咨询她了吧。他只好找到信任的宰相上官仪,请他来商量此事。乍一看来,这简直就是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立武事件的翻版啊。只不过,那次针对的是软弱的王皇后,征求的是元老大臣的意见;而此刻,他面对的是心思缜密、行动力超强的武皇后,咨询的对象也不再是位高权重、老成持重的元老大臣,而是进士出身、刚当上宰相不久的上官仪。更重要的是,唐高宗当年是决心已定,一定要废掉王皇后,而此刻还仅仅是心头火起,意气用事,并没有想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办。
那么,面对皇帝的询问,上官仪是怎么回答的呢?上官仪出语惊人。他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这句话实在太出人意料了。废后可是国家大事啊,况且,人们常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婚。人家夫妻吵架,你怎么一上来就劝分。皇帝还没有明确表态,上官仪怎么就先说出废后的话来呢?我想,要清楚上官仪为什么这样做,还得是先分析上官仪的出身和为人。
上官仪就是武则天赏识的著名才女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唐朝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出身非常具有典型性。上官仪人物风雅,文采斐然,五言诗写得绮丽妩媚,号称“上官体”。有一首他的诗流传很广,叫做《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写得仙风道骨,配上高头大马和马上长衫飘飘的上官仪,真是太帅了。李治是一位风流皇帝,文学艺术的造诣很深,这样的一个人物对他太有杀伤力了,所以上官仪的仕途非常顺利。但是,既然是个文人,那就有文人性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气。上官仪是什么性格呢?简单说,就是心地单纯,又恃才傲物,而且,对某些原则还有点死心眼。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讲实在是太不利了。因为是读书人出身,又死心眼,所以对儒家经典学说很是认可,对女人参政议政很抵触;又因为心地单纯,所以对怎样处理和皇帝家庭的关系这样复杂的政治问题了解不深,不知道在帝后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表态;更因为恃才傲物,所以觉得自己什么都懂,非常轻率地发表意见,不计后果。这样的性格使得上官仪就像一个炮筒子一样,直统统地把废掉皇后之事提到桌面上来了。而唐高宗心里正憋着对武则天的怨气,现在缺少了武则天的周密筹划,换上这么一位不知轻重的高参,这火就给激发起来了。所以,上官仪这么一说,唐高宗本来还没有明确目标的心,一下子坚定起来了,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
这件事情太严重了,天子无戏言啊,武则天这一次真是遇到了空前的灾难。如果废后诏书起草完成,经过宰相机构审议通过,那么,武则天以后的功业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且,她能否顺利地活下去都很难说,王皇后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大难临头了,命悬一线的武则天有办法化解这场危机吗?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武则天的后宫情报网救了她的命。武则天最初建立的情报网范围不大,仅仅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人;后来随着武则天争夺皇后大战的升级,情报网的范围逐步扩大,在高宗身边也没少安排人手。因此,当唐高宗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时候,情报网马上启动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左右奔告于后”,皇帝身边的宫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后宫,向武则天报警。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武则天是怎么表现的啊?这真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她没有犹豫一分一秒,风风火火赶来面见唐高宗。面对气势汹汹、犹如从天而降的武皇后,本来就心虚的唐高宗吓傻了。那上官仪可是著名的笔杆子,也算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现在废后的诏书墨迹未干,武则天已经领着人从天而降,真是神速啊。
武则天和唐高宗是十几年的夫妻了,对唐高宗的性格武则天拿捏得非常准确。她知道,唐高宗是一个多情而又懦弱的人。于是软硬兼施,她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和唐高宗多年的感情,历数自己为家庭作出的贡献,然后再声色俱厉地质问唐高宗:我到底犯了什么罪?经过她这么一搅和,唐高宗连自己为什么要废掉她都不知道了,毕竟有深厚的夫妻之情,有诸多不忍。面对多年来依赖惯了的妻子,唐高宗害怕了,他为了推卸责任,吐出了一句话:“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俗话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拿别人当替罪羊实在太卑鄙了。不过,客观说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性格真是绝配。没有他的懦弱,就无法成就武则天的刚强。既然皇帝把罪过推给了上官仪,上官仪马上就大祸临头了。不久,许敬宗奉武则天之命上奏,声称上官仪、王伏胜曾侍奉废太子忠,三人暗中勾结谋逆作乱,按律处斩。这又是一个一箭双雕之举:上官仪除掉了,而废太子李忠的威胁也彻底解除了。最可笑的是,当年正是上官仪起草了废李忠为庶人的诏书,现在,两个人倒莫名其妙地成了同党。上官仪死后,他家的女眷被没入后宫成为奴婢,其中那个还在呱呱而泣的小女婴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才女上官婉儿。这就是武则天,她居然能把仇人的孙女培养为自己的心腹。这是后话。
一场危机有惊无险地解决了。如果说,这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斗法的第二回合的话,那么武则天算是险胜。虽然涉险过关,可是事后回想起来,武则天反倒更加困惑了。她原以为,当皇后已经是一个女人荣耀的顶点。现在看来,这个尊贵的身份仍然不能够给她足够的保障。身家性命原来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这个顿悟让她不寒而栗。
上官仪事件是武则天和唐高宗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皇帝皇后的势力此消彼长,这促使武则天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够有效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来保护自己,从此不再受任何人的摆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