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台商陈彬所写的一本《立足上海新观念》,竟意外地成了台湾“上海热”的序曲。陈彬在上海住了十年,做过几种生意,最成功的是火锅生意,但只维持好景两年后也在强势的竞争下收摊。
在偶然的情况下,陈彬应邀写了一本书谈在上海做生意的种种遭遇,包括微妙有趣的生活细节,以表现上海生活与台湾的不同。不料,这本原本不受期待的经验谈却一举成为畅销书,由台北转香港再飞往上海的班机上,生意人几乎人手一本。随着陈彬一夕之间出名,台湾书市迅速出现大量有关上海的书籍,媒体也以上海为主题大幅报道,上海成了“本土”之后台湾的新显学。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大陆经济起飞的重心由珠江三角洲转至长江三角洲。历史上,吴越之地的长江三角洲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物产丰富,鸟语花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韵事不断。晚清以降,西风东渐,这一带承袭传统优势加上地利之便,成为中国最早近代化的地方。直至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这一区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加上列强经济掠夺中亦引进新式的管理技术,上海很快成为亚洲第一大城市。“上海”成为国际性词汇,象征着繁华昌盛、令人流连忘返的流金岁月。
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尤其1992年后,在灵活的发展策略、大量涌进的外资、原有的建设基础以及上海优秀的人力素质等因素推动下,上海的发展一日千里。杨浦大桥的兴建得以连接浦东和浦西,外滩全面改造,并加装现代化的灯光工程,造就了璀璨的夜景。原名为“霞飞路”的淮海中路全面翻新,成为时髦的商业街。至于浦东则是大楼林立,由原本荒芜的渔村摇身一变,展现犹如纽约曼哈顿的现代大都会风貌。在短短的三五年间,外商纷纷进驻,抱着发财梦的冒险家和单帮客大举迁入,不仅改变了上海的都市面貌,也形成了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氛围。过去曾被形容成如梦似幻的十里洋场,似乎一夕之间复活了。
至于台商进驻上海的时机大致始于1980年代末期,到了1995年上海房地产热出现时,台商在上海购屋的人数增加,食品业和婚纱摄影业者也纷纷在上海开张,新近的投资地点也包括了上海周边的城市如昆山、苏州、无锡、常州等新兴工业区。
1997年后,上海至南京的沪宁高速公路通车,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绿化面积大增,逐渐形成优质的生活环境。原本只身在此地区工作的台湾人开始将家属接来,形成实质上的举家移民。1999年,各“总统”候选人为了争取选票,纷纷提出“三通”政策,使得1996年由李登辉提出的“戒急用忍”政策约束力趋于薄弱,中小企业更加速移至大陆。2000年“大选”前,社会高度动员,人心浮动,资金与人才持续外移。
接着,由于当选“总统”的陈水扁主张“台独”,使得国际社会处于观望,两岸关系更显不确。此外,虽然民进党取得执政地位但国民党在“议会”中仍占多数,首度政党轮替的初期效应便是政局动荡不安;相反,大陆却呈现相当稳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局面,上海更是一枝独秀,由过去几年的稳步成长转入当前飞跃的状况。
因此,在不耐于台湾政局难测、社会不安的心理下,上海突飞猛进更像是新的神话,成为许多台湾人心中的希望之地。到了民进党当局突然决定停止兴建核四(第四核能发电厂)时,股市大跌,民众信心指数空前低落,新一波的台湾移民潮涌入上海,此时来沪的台湾人已不似十年前的商人,而是包括了追求自我实现的台湾新生代。如艺术家来沪寻找创作灵感,球员来打职业球赛,时装业者来寻觅新的模特儿,建筑师来大展身手等等,甚至一些台湾留美学生毕业后不是回到台湾,而是受聘于国际公司直奔上海。此时的上海对许多台湾人而言,已不仅是投资赚钱之地,而是创造美丽人生的乐土。到2001年底,据估计,居住在大上海地区(包括周边的江南城镇)的台湾人及其眷属已高达三十万人之多,其中包括许多一流的生产、管理和文化人才。关于除了追求发展之外,为何台湾人能迅速适应上海的生活状态,著名公关人张依依做了如下的分析:
“北京固然是京城重地,但风沙太大,天气太冷,对于台湾人而言,非常不习惯……历代以前及前清留下的巨大阴影,使得北京有历史感也有文化,但对于……台商而言,上海只有百年的历史背景与台湾十分相似,并且两地人同样有着讨海成长的艰辛、好吃海鲜的食性……深圳和广州虽然接触更早,但不会讲广东话的台商,与记忆中的广州唯一的接轨,只有上溯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可是商人怎会寄情于那些陈年旧事及抛头颅洒热血的‘傻劲’?至于青岛、大连,同属北地胭脂,虽然天大地大,但一来气候冷,二来距台湾也远,三来德国、俄国的感觉太强,好像唤不起台湾人的‘故国感’。只有上海,有如江南佳丽,一方面气候适宜,二来处大江南北之间,又有富庶的长江三角洲为腹地,一出上海一小时就有苏州,两个多小时到杭州,周围还有无锡、昆山等地,到处论历史有历史,论风景有风景,论文化有文化,论人才有人才,论美食有美食,上海滩的风华,又广为台湾人所熟悉,十里洋场的风光如果再现,叫这些赶不上老上海上一波繁华的台湾人,赶上了这一波的惊艳,岂不称心愉快。更重要的,上海实在太像台北了,并且只有比台北更宽大、更气派、更华丽、更有管理、更有远景,也更上得了国际舞台。”
所以,这波“上海热”的兴起可说是结合了不满现实、追求发展与适应力强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上海热不仅在现实上显现出两岸的社会流动,更在心态上深深刺激了包括仍留在台湾的所有台湾人民,为什么原本在经济方面远远领先大陆的台湾现在不仅快被大陆赶上,甚至已将大陆视为新一波移民的地方。台湾未来发展的远景究竟在哪里,过往骄人的“台湾奇迹”会不会像泡沫经济一样灰飞烟灭,这些问题深刻地萦绕台湾人心中,期望在永无止境的政治恶斗之外,能够真正为台湾找到一条理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