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Seligman(马丁·塞利格曼)在
《Flourish》(《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人的幸福由五大关键要
素组成。我对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幸福要素的理解是:
第一种幸福:愉悦的感受
比如,看到美丽的风景、时尚的衣服、漂亮的姑娘、帅气的小伙、闻到花香,吃到自己最喜欢吃的各种美味等等。
毫无疑问,来自感官的愉悦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满足,也是最直接、最简单、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的快乐,基本上只要花钱都能很快达到目的。但是,来自感官的愉悦有如下几个特性。
(1)看到就想拥有,得到后很快就没了感觉
比如,看到橱窗里的一件很贵的衣服,穿在模特身上特别漂亮,你迫不及待想穿在自己身上。但终于买回家,很多时候却只穿了几回,甚至根本就没有穿过,就失去了第一次见到这件衣服的兴奋,也不觉得有多好看了。
(2)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
有一个小伙子,从小家境贫寒,一直想出人头地,在别人面前有面子,努力拼搏了多年,终于买了一辆他梦寐以求的宝马。我问他,你买了这辆车以后高兴了多久?他说两个星期,还告诉我,新鲜几天以后他发现,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开的是宝马,很多不知道的人,问他是借谁的车,还有的以为他是别人的司机,这让他感觉非常郁闷。
还有一个姑娘,一直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有档次,认为有档次的标准就是有一个爱马仕包。她省吃俭用了好几年,终于买了一个价位最低的爱马仕包,我问她这个包让她高兴了多久,她说没几天。而且,最让她感到难过的是朋友见到她说:“你这个包还真有点儿像真的。”
我问过买房子的人,住进新房子幸福了多久,很少有人回答超过两个月。
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经常对我们耳提面命:你要拥有这个,你要拥有那个,要到这儿去,要到那儿去,好像拥有了物质和感官的愉悦就是幸福的全部。很多人也信以为真,真的就把全部精力用在追逐物质、追求感官愉悦上。
要想生活幸福,物质要有,感官愉悦也很重要,只是请记住,一切物质一旦拥有就会开始掉价,而且让你持续愉悦的时间非常短暂。
生命的真相就是这样:不管你拥有什么,拥有多少,都会很快感到空虚、无聊、像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所以有欲壑难填之说。
第二种幸福:成就感
从小到大,许多人都期待着这样的成就:考上大学、出国;工作升职,有了灵魂伴侣,买车买房……我问过许多人,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高兴了多久?绝大多数人说不超过两周。我又问,你得到升职的消息后兴奋了多久?回答说也没多久。我还问过很多有钱的人,钱会让你高兴多久?他们说钱到了一定数量就是一个数字而已。
我的静修生中不乏企业高管和老板,支持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五子登科”甚至“十子登科”的目标,每一次都历经了千辛万苦,打了鸡血似地冲刺,日复一日,不停地奔忙,终于有一天发现“我什么都有了,就是没了快乐”。
还记得,当我给一个CEO做“放下过去”的梳理时,她用沙哑的声音大喊着:“都拿走,全部都拿走,我什么都不想要!”
有一个妈妈,放弃了自己对事业的追求,把全部精力用在让儿子考上哈佛大学这个目标上,儿子非常喜欢艺术,她却认为学艺术没前途,迫使儿子学商科,儿子不得已从了母命,终于被哈佛大学录取。在拿到通知书的第二天,儿子把通知书连同一张写着“妈妈,这是你想要的哈佛通知书 ,从此,我们两不相欠,我走了,不要找我”的字条留下来,然后下落不明。
哈佛大学商学院Clayton Christensen(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说:“我们的学生毕业六七年后回到学校,个个意气风发,臂膀里挽着美人;毕业十几年后回来,疲惫、沉默,不少人在打离婚官司;毕业 20年后,他们不怎么回校园了,孩子跟着前妻在其他地方长大……我们教成功学很在行,却没有教幸福学。”
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会追求“五子登科”的成就感?
核心原因:第一,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第二,寻求外界的认同和肯定。
这种以获取他人认同和肯定的成就感有两个特点:
(1)得不偿失
现在,每隔不久,我们就会得到某某企业家、学者、明星、官员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的消息。为了追求这些成就,他们失去了健康,失去了生命。他们在生命垂危时共同的感悟是:过往的拼搏真的不值,只是生命不能重来。
即便没有失去生命,不管取得了多少成就,也只是几个点,不能与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相比,无法平衡,所以会觉得疲惫不堪、内心空荡。
(2)稍纵即逝
不管你得到了什么,位子、票子、功名,一旦拥有,喜悦都不会持久,就像你多年努力,升了职,高兴了多少天呢?
第三种幸福:做喜欢并擅长的事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律师,之所以当律师,只因为律师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时收入也非常高。他做了许多年,感觉越做越累,身心疲惫,就想辞职不干了,但他们住的大房子房贷还没还清,家里还有要上大学的孩子,于是有很多犹豫和纠结。因为不干的代价意味着全家要从一座高档舒适的别墅中搬出来,从此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还意味着家庭收入的不稳定,意味着孩子要自己打工赚学费,意味着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对他自己来说,辞职让未来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但他真是干够了,干烦了,想离开了。
当他把想法告诉太太后,她非常恐慌,坚决反对;孩子听了也很不高兴,问他:“你难道就不能再坚持几年吗?”
他对太太说:“我可以不辞职,但你可能会失去丈夫。”又对儿子说:“我可以忍几年,但很有可能你很早就会没有爸爸。不仅如此,你们每天会跟一个疲惫不堪、很不开心的人在一起。”
爱人和孩子在无奈中接受了他的选择。他最终选择离职去当作家。房子比以前小了很多,收入比以前少了很多,生活比以前也简单了很多;但是,他去医院的次数少了很多,脾气好了很多,内心比以前充实、快乐了很多。
他失去的都是别人看得到的,但得到的都是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的日子,自己的内心,自己知道,对他而言,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开始了,不再人云亦云。
又比如我,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和许多中国式父母一样,我的父母亲对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的定义是:考个好大学,然后读硕士、读博士,做博士后;有一份不论世态怎样炎凉,都不会影响到收入的工作,医生是他们眼中的最好选择。
17岁的我,不知如何为自己选择未来,就遂了父母的愿做了医学生。在医学领域的求学、行医和研究,一待就是20多年。一路走来,一直有逆水行舟之感,除了辛苦,就是疲惫。
从小,老师和家长教育我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我心底常常有个声音: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能不能把业余时间喜欢做的事情变成一种职业?什么是我喜欢做的事?就是不给钱、倒贴钱、倒贴时间、倒贴精力都愿意做的事儿。
我业余时间最爱干的事儿就是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帮人家解决各种关系和情绪问题。于是,我不顾父母和公婆的强烈反对和抗议,顶着朋友们的嘲笑和各种不看好,冒着日后找不到工作的危险,借了一大笔钱,38岁从零开始进入心理学领域。
一进学校开始学习心理学,我就感到无比快乐,如鱼得水,我发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说法误人子弟,太坑人了,苦是因为你学着你不想学的东西。当你学你想学的东西,你的感觉是如饥似渴!
还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也根本不靠谱。如果你把既定的目标当作人生的全部,特别是当目标是功名利禄时,自然会苦,因为有太多的不甘不愿,太多的违背初心,甚至良心。
苦,从来不是因为身体累,而是违背了心愿。做自己不喜欢又不擅长的,不苦才怪呢!
从开始转行做传播幸福的工作,至今已近16年,我感受到的是从心而发的充实,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喜悦。
当一个人做一件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时,就会做好,做好了就会成为优秀人才、甚至稀缺人才,收入也一定会比其他人高,最关键的是:每天都会感到充实和快乐。生命就不再是拼命赶到一个山顶,又匆匆忙忙攀登下一个山顶;生命会变成一路都是风景,只是每段路的风景都有各自的美妙。
鱼儿不需要刻苦,自会游来游去;雄鹰也不需要努力,就会展翅飞翔!如果你感到“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你认为“吃得苦中苦,才为人上人”,说明你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每天都有忘我的快乐,自然会有发自心底的充实。
我从幸福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所得到的幸福有两大特点:
(1)会长久地沉浸在忘我的喜悦之中;
(2)会有发自内心的踏实和充实。
第四种幸福:温暖而持久的亲密关系
我曾在不同的课堂上问过近万人这样一个问题:从出生到现在,让你感到最幸福的场景是什么?几乎所有人想到的都是和爱人、亲人、孩子、朋友在一起的场景。从未有人说是加班、完成业绩、买东西、升职、赚了一大笔钱的的时候。
此时此刻,你也可以回忆一下,让你感到最幸福的场景是什么?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一个人,你可以在凌晨 4点不假思索地给 Ta打电话诉说你的烦恼?如果有的话,你就比没人可以打电话的人长寿。这是哈佛精神科医生 George Vaillant(乔治·威伦特 )的研究发现。
其实我们这一生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有一个人— —哪怕只有一个人,在他面前,你可以完整而真实地呈现自己,将不堪、失败、脆弱的一面呈现给他,得到的不是日后被嘲笑的尴尬,而是关爱、支持、力量、温暖和保护,这就够了!Ta不因你的荣辱功过,光鲜失败而靠近献媚或疏离躲闪,而是在你得意时提醒你,在你低落时一直不离不弃,守望相伴。
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感到自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卑微,越来越唯命是从,越来越累,越来越不能遵己所愿,委曲求全;不管在别人看来,你的恋人、你的爱人、你的朋友多么优秀,你要知道这不是良好的关系,这是一种被雾霾笼罩的关系,也是一种被虐的关系。别让别人的“优秀”成为自己的牢笼。在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亲密关系。
很多人,在初始相遇相爱时,全心全意,久了就各自忙碌,忘了悉心关切对方,处久了,见到彼此,都不如见到宠物小狗兴奋。岂不知感情感情,感到了才有情。很多人在发现对方有外遇时才意识到,太久地疏忽、慢怠了对方。岂不知你如果不做爱人的情人,就有人做你爱人的情人。
关系是生命,也是自身修炼的最好的道场。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渴望自由、温暖和爱,没有人例外。不能相处下去,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矛盾。
分开、离开都很容易,因为破坏永远比建造容易,但别忘了你在北京不会游泳,到了上海也不会,换了哪儿的游泳池都没用,需要提高的是游泳的能力。
曾有一对夫妇,郎才女貌,相互吸引,终成眷属,婚后 10年,男方在工作中结识了一位比妻子年轻、漂亮的女性,激情大发,认为找到了真爱,一定要离婚。和新欢结婚几年后,他便痛苦难言,告诉我:“天下女人一般黑,都是要、要、要,抱怨、抱怨、抱怨!”
美国心理学家 SusanCampbell(苏珊·坎贝尔 )把关系分为五个阶段:(1)浪漫期;(2)矛盾期;(3)平淡期;(4)承诺期;(5)共同创造期。
你可以想想自己处于亲密关系的哪个阶段。太多的人以为,浪漫期,也就是看着对方什么都好的阶段,是判断有没有爱的唯一标准。过了浪漫期,开始有矛盾时,就认为关系开始破裂了,准备离开、分手。实际上,矛盾是建立关系的必然过程,不仅如此,矛盾也是关系升级的标志。
人生是一场单独的旅程,有的人进入你的生活,陪伴你一段,也许带来喜悦,也许带来悲伤,也许带来遗憾;有的人离开,也许带走梦想,带走希望,带走信任,带走温暖和渴望。
有人曾山盟海誓要与你相伴一生,实际上不过是匆匆过客;有人不曾承诺,却相守一生。但不管来去都是命定的缘分,妆点了生活,留下了风采!
所有相遇,不管长短,都是一面自己修为的测试镜!正着看别人,反着看自己!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让我们更懂自己,也更懂他人。
智慧的真正含义就是知己知彼。生命本不复杂。所谓的世态炎凉,是我们既不懂自己,也不懂他人。当我们懂了,就可以冷暖自知了,人生就是慢慢地走向自如的旅程。
21世纪,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金融危机,不是能源危机,而是夫妻打架、离婚给子孙后代带来的心理危机,让他们没有自信,失去自己,失去快乐,害怕亲密关系,几十年后仍然生活在恐惧之中。
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证明,人的各种疾病和负面情绪密切相关,常听人说,谁谁气死了,谁谁伤心死了,谁谁吓死了,所有情绪都是在和他人相处中产生的,我认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病是因为你的关系出了问题!
有很多人,我问他们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爱人、孩子、上级、同事、公婆相处,普遍的回答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可是如果哪一天,你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医生说,发现你身体某个部位长了个东西,需要马上住院,还要交几万元押金,这个时候,突然不但有时间,有精力,还有钱!
据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指出,“中国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来得及的时候从源头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是在没有可能挽回的时候,倾家荡产,人财两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是经营关系。关系是一生的事业!关系好了一切都容易好。
第五种幸福:帮助他人
真正的幸福一定有让他人快乐的成分。 ——印度谚语
塞利格曼教授把这部分称作生命的意义。我认为,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损人不利己
明知对人对己都没好处,但还是继续为之,经常失控的人。监狱里关的一般都是这种人。
(2)损人利己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健康和生命。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损人者必会伤己,只是早晚而已。
(3)不损人利己
为自己奋斗,但有底线,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这种人总是孤家寡人,寂寞孤独,因为单打独斗,很难有多大成就。从古到今,合作都是王道,没有人可以仅凭自己就能成就一切。
(4)利人利己
在与人相处共事时,能够时时刻刻考虑、关注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利人者一定利己,想想看,你是否愿意和一个处处考虑你的感受和利益的人一起共事相处?而人性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不愿亏欠别人。
(5)不顾己利人
这是人类的最高境界。为了大众的利益、安全、健康和幸福,不顾自己的利益,甚至冒生命之险,比如马丁·路德·金、特蕾莎修女。
达到第五级不容易,但达到第四级不难。
其实,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利己,是帮助他人,有科学研究为证,美国幸福学研究专家 Sonja Lyubomirsky(桑雅·吕波密斯基)在她的《How ofHappiness》(《幸福有方法》)一书里,描述了一群实验者按照下面的指导语进行善举的实验:
“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善举。这些善举可能大,也可能小。受益人可能感觉得到,也可能并没有察觉。比如,帮陌生人付停车费,献血,帮朋友做功课,看望老人,写感谢信。在接下来的一周,你要做五件善事。不要只对一个人行善,受益人知不知道都可以,你的善举也不必局限于上面所列举的范围。还有,不要做任何对自己有危险的事。”
实验结果发现:助人可以明显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为什么呢?
(1)因为助人可以影响或改变你对自己的认识,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乐于助人、有同情心的人,进而更加自信、乐观,提升了自我价值感,也会使自己有机会增加资源和提高专业能力。
(2)助人者都很招人喜欢。因为助人,你会得到赞扬、肯定和认可。而被人认可,是除了安全需求之外人类的最大需求,对不缺安全感的人来说,这是人的第一需求。
记得,我在美国学心理学快毕业时开始找工作,因为学历高,又是外国人,投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回音。后来,我一边继续投简历,一边报名到危机干预热线去做义工,做义工期间,学会了如何帮助有极端情绪、失控、有自杀想法的人稳定情绪、转危为安的方法,这使我在后来碰到这类情况时能够镇定自若地处理,真的受益很深。不仅如此,危机干预中心的主任还把我推荐给了美国最大的社区心理健康中心 Centerstone的 CEO,我很快被安排面试,在面试现场就被录用了,而此前,我给他们不同部门发了好几次简历,都石沉大海。
汶川特大地震后,作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5 ·12心灵守望计划”的临床总督导,我和志愿者团队、爱人、女儿一起去了汶川,做心理援助。很多人觉得我在余震频频、洪水随时可能暴发灾后可能发生疫情的情况下,把从小在美国长大、不到 10岁的女儿带到地震灾区,还要每天面对许多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人的哭诉,一定非常不容易,受了很多苦。
我觉得在汶川救援的三年是我的生命和专业,成长和收获最大的三年。不是我帮助了灾区的民众,是他们帮助了我。记得有一个来自北川的60多岁的大姐,在地震中失去了房屋,失去了爱人,失去了最爱的孙女。她躺在临时避难所——四川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地上,等着下一次余震把她永远地带离这个世界,可是频频余震,没有一次大到可以把她带走。
我问她:“你最擅长的是什么?”她很骄傲地说,种莴苣笋,喂猪,她的莴苣笋长得又粗又大,猪养得白白胖胖,邻居都很羡慕她。可是北川已被夷为平地,她的村庄已经消失,她的技能将无用武之地,她陷入了深深的无望。躺了几天觉得无聊,就站起来四处走,看到志愿者给灾民剪头发,很忙,顾不得收拾地上的头发,天性闲不住的大姐,开始帮着志愿者理发师扫地。但理发师少,需要理发的人多,理发师说教她让她试试剪发,她一试,果然还可以。于是就给灾民当起了义务理发师。
我问她将来怎么办,她说:“听说从北川来的很多灾民,将来会集中住在安置地。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剪头发,我准备开个理发室,别人收两块,我收一块;别人收一块,我收五毛,肯定可以活下去的。”说这话时,我看见她眼中充满的是对未来的希望。
与许许多多经历过生死的灾难幸存者的相伴,让我看到什么叫创伤,什么叫真正地面对,什么叫人性的顽强,什么叫乐观,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什么叫绝望和希望,伴随他们的日子,我的生命得到了淬炼和洗礼,也第一次真正知道如何陪伴一个人放下悲伤、恐惧,重获生命的希望。三年汶川救援,最大的获益者是我自己。
至于我女儿,许多人不理解,当他们在大城市千方百计为孩子找好学校,找名校时,我却带着女儿奔向灾区,在板房里上学。记得灾后的汶川经常下雨,有一天雨下得很大,女儿回来告诉我,她们学校的板房教室进了很多水,越积越深,同学们都非常惊恐,喊救命,我问她:“你害怕吗?”她说,“不怕,我准备水再深些,就开始游泳。”
我相信孩子要富养,富养就是给她创造条件,行千里路,破万卷书,体验无数。汶川,使她学会适应各种环境,丰富了人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面对变化,知道学会感恩。而这一切不可能通过别人讲道理知道,而是在体验和历练中真正地知道。
有很多人说,助人是有钱人做的事情;也有人会说:“我非常愿意帮助别人,但是总找不到机会。”
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有70多亿人 ,与我们相遇的人其实很有限,包括路人。每一次人和人的相遇都是我们助人助己的缘分。只要留心,每天都可以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儿,生活中对别人有帮助的事儿不一定很大,如善意的眼神和微笑;上电梯时,等一下后面的人;挤车时,让着急的人先上,等等。
在帮助他人时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觉察和修养,路也越来越宽,生命越来越强大。
生命说到底是一场体验,是一场绽放自己、丰富自己的体验在提高自己、帮助别人的体验中最容易感受到丰盛、充实和持久的幸福。
按照幸福感的持续时间,我们把感到愉悦、获得事业的成功划分到“短期幸福”或者称其为“即时幸福”,换而言之,这样的幸福感一旦获得就会开始“贬值”;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拥有稳定的亲密关系和帮助他人划分到“长期幸福”或者称其为“持续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人,想要的东西,想要的环境,幸福更是一种能力,是能够放下过去、少忧未来、感受当下的能力,是学会与一切不如意和痛苦和平共处的能力,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人生非常短,时间是唯一一个不可替代、不可购买、不可重来的东西,而这东西就是我们的命,我们真的要把这些时间好好利用起来,最好的方式是首先知道,究竟你想要什么?什么使你能够感到真正的幸福?什么阻碍了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