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记忆对别人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你听到一个人讲自己某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因为它只对那个人有意义。“小”这个名字用得极好,我们不知道“小”是谁,可是对晏几道来讲,这个名字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出来,这首词不会这么动人,这个名字只对他有意义,所以他记得“两重心字罗衣”。“罗”是一种透明度高、经纬疏落的丝织品,有一点像纱,夏天穿起来非常凉快。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上,仕女们穿的就是罗衣。“两重心字罗衣”,一方面是讲衣服,同时又在讲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双关语在这里出现了。
“琵琶弦上说相思”,小是一个歌妓,可是歌声里全部在讲彼此之间的思念。“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记得那天晚上月亮那么亮,照着小的身形,如彩云般归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北宋前期,晏殊和晏几道的词作的确将五代的无力感拿掉了一点,比较喜悦,对不对?我们读宋祁的《玉楼春》,再读晏殊和晏几道的东西,会感觉到后者有对生命中喜悦的描述。不管晏几道以后多么“去年春恨却来时”,当他记起那个晚上的小,他的生命就曾经是喜悦的,他也把那饱满的喜悦作为自己一生重要的记忆,当然这是非常私人化的。
如果你觉得应该“文以载道”,文学要有一个更大的题目,那你可能不会喜欢这一类词,觉得它太个人化了,可是个人的东西并不见得好写。我们往往不能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发展一些真性情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很害怕,所以总是写一些很伟大的题目,而伟大的题目有时候会伤害私情,让你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内在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我曾经和很多朋友讲过,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非常明显,写作文永远要谈大题目,什么“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信”之类的,永远没有机会讲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些小事件。在那个年代,宋词其实蛮被忽略的,讲宋词至少要讲辛弃疾那种比较慷慨激昂的作品,不太能够阅读晏几道这类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