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把斯诺叫到天安门上的用意,许多人不甚清楚,就连当时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忽略了这一重要情况。事后基辛格在他回忆录中说:“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我们的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转弯抹角,以致使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10月1日,中国国庆节那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请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这么大的荣誉。这位高深莫测的主席是想传达点什么。斯诺后来自己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国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事情做得过分微妙,反而达不到通信联络的目的。”
的确是这样,毛泽东是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向美国总统传递这样的信息——中美关系要解冻了。
这不仅是在天安门上作一个象征,而且是和斯诺明明白白地说了。这在1970年12月18日的谈话中已经是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毛泽东说:“中美会谈15年谈了136次。我不感兴趣了,尼克松也不感兴趣了,要当面谈。”
“主席愿见他吗?”斯诺问。
“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我愿跟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
“他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叫他悄悄地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我看我不会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的,我们也要作自我批评……”
这应该是很明确的了吧!
可惜的是,毛泽东的这个明白无误的信息,并没有转告到尼克松那里……
毛泽东没有想到,他最后一次上天安门,林彪竟然不辞而别
1971年的五一节。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第六个年头。用当时的话说,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时候。
这天晚上,毛泽东比较早地来到了天安门的休息室里,他穿上了一身灰色的中山装,由于不是经常穿,衣服显得不是那么贴身。平时不修边幅的毛泽东,帽子也没有戴好……
按照预定的时间,焰火晚会就要开始了,还是不见林彪的身影。
周恩来有点着急,他叫秘书打电话,询问林彪在什么地方。但还是没有消息。
工作人员进来,请他们到城楼参加晚会。毛泽东站起身,对旁边的西哈努克作一个请的手势,自己往外走去。这时林彪的身影还是没有出现。
这天的桌子是这样摆的——毛泽东的身边是西哈努克亲王,再旁边是董必武同志,他是国家代主席,他在这个位置是当时的一般排法。
对于林彪没有到,毛泽东肯定是有感觉的。但他依然不露声色,通过翻译和西哈努克交谈着。
林彪的身影终于出现了。他披一件军大衣,本来就没有什么肉的脸上,几乎是没有任何表情。他很清楚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上,便直奔那个属于他的座位。
按照正常情况,他应该和毛泽东打招呼,也应该和外宾打招呼,但今天他没有,他落座后一声没吭,这是够反常的。
更叫人惊奇的是,他在这里待了一小会儿,就走了,而且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周恩来也以为他是上卫生间了。好半天不见他回来,周恩来起身让有关的人去问,才知道“林副主席”已经走了。
这太反常了!
他这是不辞而别,在这样重大的政治场合,不辞而别就是一种难以表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