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学批评 1

文学的演练 作者:杨利景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生了深刻的转向。现在看来,这次转向虽并非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或政治上的逆转相伴而生并由此而催发,但其幅度之大以及影响之深远,已经足可以使之与上一次转向比肩共举(当代文学批评的上一次转向发生在1980年代,与极左政治路线的终结和对其清算密切关涉),甚至大有超越之势。以至于今天的文学批评仍然在这次转向所开启的路径上继续前行,某些特质甚至日渐强化。

一些批评家将这种转向概括为“思想淡出,学术登场”。批评家南帆的表述更为直接:“杂志隐退,学院崛起”,所指当无太大出入。在南帆看来,“杂志隐退,学院崛起”,“这不仅是文学研究机构的交替,重要的是另一种文学研究体制的出场。批评家的活动区域,批评家评估以及介入文学的形式,尤其重要的是,批评内在风格—— 一切都在变”。南帆:《深刻的转向》,《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1期。学院派批评的昂然崛起,并以绝对的强势占领文学批评阵地,的确成为90年代以后文学批评前所未有的一大特征,它对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也的确是全面而深刻的。

但是,我想,这仅是描述这次文学批评转向的一个维度、一个侧面。“思想淡出,学术登场”也好,“杂志引退,学院崛起”也罢,主要指向的当是文学批评范式和理路的嬗变。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变化实则体现在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价值立场、评判标准以及批评的角色功能等更为内在的方面。

90年代以后,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文学批评的权威度、公信力开始下降,对文学批评的批评持续而激烈。这种批评不仅来自于文学批评内部,更来自于社会舆论层面。退守到学院内的文学批评,不但没有分享到人们惯于对“象牙塔”所表现出来的敬畏和尊崇,反而声名日渐不堪。时下,对批评的指责和嘲讽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它的肯定和赞许。这当然与以学院派批评为主体的当下批评偏重理论推演、思想活力不足的积弊有关。但是我们也注意到,90年代以后文学批评遭遇诟病更强烈的声音,主要来源于对批评家职业操守的质疑,以及对文学批评功能弱化的不满。诸如指责批评的功利化、商业化、人情化,批评没有标准,批评缺乏公信力等等,均与此相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