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学批评的“起跳”平台 2

文学的演练 作者:杨利景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潮水般涌现出来的参差不齐、水准各异的文学作品,能有多少最终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操控下,进入批评家视野的作品又都是些怎样的作品?客观地讲,文学批评在今天所遭遇的挑战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今日中国文坛所呈现出的新问题之多,问题之复杂程度,都是前所未见的。仅批评文本的选择就是批评家必须面对的一项高难度工作。如何在海量呈现的大量文本中披沙拣金、去粗留精,不仅是对批评家阅读量的考验,更是对批评家甄别能力、发现能力、提炼能力的考验。文学批评的价值固然不只是寻找大师、挖掘经典,但如果遗漏掉了现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家,无疑也是批评的渎职。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批评家义无反顾地追逐所谓“名家”、“大家”的重要原因。但是,成名成家者也并非出手即是经典。知名度越高的作家,越容易受到市场利益的蛊惑,有的著名作家甚至一年好几部长篇,质量很难保证。与一些著名作家被众多评家众星捧月般追逐的热闹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名不见经传、正处于成长期的年轻作家在批评领域遭遇的冷落。而正是在这些普通作者的笔下,往往蕴含着可贵的新的价值。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往往由于作者知名度不高而得不到关注,作品出版后尘封一段时间,直接被打成纸浆送进了造纸车间。

表面上看,批评家选择哪些作家、哪些文本作为自己的批评对象,是由批评家个人来决定的。实则,市场经济时代,任何批评家都难以挣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操控。出版商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经济利益,往往在某一作品出版后利用各种媒体、使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方式大肆炒作,形成铺天盖地之势。有的甚至在作品尚未面世之时,造势运动即已开始。市场的铁律之一就是趋利性,只要能够创造销售业绩,只要能够盈利,文学价值的高低不在其考量的范围之内。这就必然衍生出两种后果:一是基于市场效应的强迫阅读,二是对在市场策划、宣传上处于劣势作品的遮蔽。这两种后果殊途同归,都将影响到批评家对文本的选择,进而影响到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