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转喻(2)

转喻 作者:热拉尔·热奈特


不过,杜马赛引用的这两个转喻事例很早就清楚地阐明了冯塔尼后来的定义:“维吉尔曾在其《牧歌集》第四首中说道:‘噢,麦纳尔克,如果我们失去了您,谁会为大地装饰鲜花呢?谁会让泉水在绿荫下潺潺地流淌呢?’”——杜马赛对之作这样的解释:“‘谁会为大地装饰鲜花?’,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谁会比您更能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如此生动秀丽的景色,谁又会像您那样为我们描写绿荫下潺潺流淌的泉水。”另一个例子是选自《牧歌集》第六首,它向我们描述西莱娜“让高大的杨树拔地而起”,这里是“以生动的形象化方式歌颂潘神的姐妹们已经变形为杨树,并让人确信看见了她们的变形。”杜马赛:《论比喻》,第114页。杜马赛准确地补充道:这种说话的方式可能是与我们在一组诗句中运用形象生动(拟人)的描绘手段和表达方式有关。而后来冯塔尼对此所作的阐释是从德里勒德里勒(JaquesDelille,1738—1813),法国诗人,也是维吉尔作品的法译者。译注。那里借鉴过来的:

永不贫瘠的沃土,我终于触摸到你了,

是我让甘泉从你的岩石中喷涌而出,

是我让鲜花开满在溪流两岸……

冯塔尼用这些话来对此诗作注解:德里勒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是他从前曾经赞美过岩石中流出的甘泉,赞美过两岸开遍鲜花的溪流,等等”冯塔尼:《话语修辞格》,第128页。。

在这里人们发现“作者转喻”就像冯塔尼所指出的那样,可以以第三人称变位,这和以第一人称变位意思一样。例如,维吉尔把它运用于对麦纳尔克和西莱娜的描写中,而德里勒则把它运用于对自己形象的描写中。第一种情况中的经典例子最传统的表达形式出现在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中。“在第四章中,维吉尔让狄多死去”(这样做是为了讲述狄多即将死亡)。同样,用第一人称表达也许就是以维吉尔本人的口吻说话:“在第四章中,我已经让狄多死去了”。冯塔尼曾经指出过,第二种情况毫无疑问更富有变化,应当把它归于转喻用法。除非有人想创造一个新辞格,不然的话,这种表达方式与前面的例子相比并不缺乏独创性。而一旦运用了这种表达方式,人们可能在一时情感冲动的情况下,突然会放弃叙述者角色,从而转变为主人公或者专横的裁判者角色,这样做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人们不需要单纯地讲述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故事,完全可以直接掌控、安排正在发生的故事,就像伏尔泰在《封特诺瓦》一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效果:

国王侍从,前进吧,请坚定必胜的信念……

来吧,勇敢的志士们,你们是军队的荣耀;

出发吧,在弦的箭,上了膛的子弹,一触即发……

在这两种富有变化的例子中,人们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点:在第一个例子中,诗人假设(用直陈式过去时)已经编撰出了他讲述的事件;在第二个例子中,诗人假设(用命令式)在指挥他所虚构的一切。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诗人都企图介入他真正要展示给别人看的故事中。而在虚构中,这种创作的冲动的确是不能被滥用的,因为这些事件即使没有被编撰出来或者被掌控,诗人有时还是会将它们杜撰出来的,更何况它本身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假如在历史叙事中,类似于伏尔泰的作品,企图介入和实际的行为效果之间的距离差别是很大的,所需要的叙事技巧要更“大胆”些,原因是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掌握过去,更不可能掌控未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