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宁为学界的 “毒药猫”(1)

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作者:王明珂


访谈时间:2009年7月访问者:燕舞

王明珂狂称自己的研究范围是“从新石器时代到社会主义新中国”,但这位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中研院”史语所)的研究员却从不研读抗日与国共战争史,因为那也是他父亲王光辉坎坷命运的一部分。曾就读于武汉中华大学的父亲本是造纸商人家里的少爷,受从军抗日热潮的鼓舞考入黄埔军校(时称“中央军校”)第十五期,远征滇缅战场时成为孙立人将军新一军的一名营长。

1952 年,王明珂出生在南台湾高雄县凤山镇黄埔军校旁的黄埔新村,并在这里一直度过二十岁之前的时光,几乎是在父亲的挫折和父母成天的吵架声中度过贫穷而压抑的童年。为暂时忘却家庭烦恼,王明珂高中时混在眷村子弟们组织的“黄埔帮”中。混太保、打群架之余,王明珂也在报纸上发表散文和小说,赚一些零花钱。换过四所高中,考大学时“考的分数乘以2 都考不上”。命运的转机发生在二十二岁服完两年兵役回家后的七个月里。下定决心考大学的王明珂强迫自己每天读十五小时以上的书,用半年温习完荒废掉的全部高中课程。一个在台北混黑道的眷村朋友(两年后被敌对帮派砍死在台北街头)来探望,看到王明珂一心向学,只留下一句话:“替我们打溜的(“混混”)争口气!”1974 年,王明珂终于如愿考上公费的台湾师范大学。大三时,为补贴家用写下《楚乡千古为悲歌:项羽传》一书,一度因为小说中的“农民起义”内容而被“警总”找去谈话。三十多年后,王明珂仍很感激那些一起走过彷徨少年岁月的朋友们,仍念念不忘那半年备考时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尝试,仍感念父亲。

本科毕业后教了一年中学,王明珂又考回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攻读上古史,受当时在那里兼课的“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管东贵先生指导。写出“上古的姜、羌与氐羌研究”的硕士论文,但大肆解构传统定论又给不出新解释,惹得管先生讲出重话:“你的硕士论文可以毕业,可以出版,但是上面不能有指导教授的名字。”王明珂那时年轻气盛:“当然只有我的名字,那都是我的意见。”不过,后来力荐王明珂加入史语所的正是管东贵先生。

“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有一群人可以迁徙一千多年仍然是一个民族,民族到底是什么?”硕士论文形成的问题意识此后一直影响着王明珂。在人才济济的史语所,王明珂最初三年投给《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的稿子,全部未经审查便被退回。史语所最初三年的“困学”经验,却使王明珂1987 年至1992 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习如饥似渴,广泛涉猎英国体系规范的人类学知识,广读民族志。哈佛人类学系的研究生们多习惯以其田野经验来探讨理论,王明珂因此改掉了在台湾时空谈理论的习惯。在博士论文后期,王明珂开始研读沟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社会记忆理论,并开始尝试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

1992 年,王明珂摘得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博士帽后返台,获史语所终身聘职。1994 年夏天,王明珂第一次来到大陆,此后直到2003 年,王明珂每年都会抽出一两个月让自己融入川西羌族的那些村寨和山沟。2003 年至2007 年间,王明珂又多次到四川、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考察当代环境与牧业,目前又转向康藏族群与文化研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