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娜姑之妙(3)

边陲明珠 作者:鹏鸣


云峰寺

原称圣武庙,位于娜姑镇东北部的云峰古驿道旁,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为则补汛汛司李虎倡导并带头捐俸,众旗兵及周围百姓协力建成。

该寺香火极旺,定期举办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院内、院外有古树数株,其中院内有两株古柏,高18米,胸围2.8米,相传植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庙中历任住持,皆以有这两株古柏为荣,虽修道多年,给游客介绍时,总是喜形于色。因两株古柏在清乾隆时期曾死去两年,后又发芽长叶,存活至今。

传说这两株古柏,死去两年化成书生到京城参考,落款为“东川府则补汛白氏”,考后榜上题名,发榜时送到东川则补汛上,方知并无姓白之人,民间神汉告知,白氏兄弟乃柏树也。

这时,枯死两年的树又发芽长叶,笑迎信使,于是柏树读书并榜上有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当地群众常用此故事教育儿孙“树都读书,何况人乎”。此传说,虽不足信,但足可玩味。这是智者教诲人的一种拟人手法吧!

云峰寺是会泽“汛塘文化”仅存的一个载体。它在云南也不多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的“汛塘制度”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用。

寿福寺

又名禹王宫,即湖广会馆。该寺位于白雾街东边,坐北朝南,由山门、正殿和两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950平方米。正殿建在一高大的石砌基台之上,基台用六面青石砌成,高1.5米。单檐歇山顶,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木结构。殿内有释迦牟尼、禹王、鲁班及行祖君等泥木偶像。

历史上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九月十五日寿福寺均举办庙会。若遇干旱少雨年间,庙内住持会同民间贤达,组织一批人,沐浴更衣,烧纸焚香,设坛念经,然后,将木雕的行祖君抬出寺庙、穿街过巷,武乐开导(打击乐),文乐(管弦乐)断后,行祖君居中,庙主随行,行者肃穆,观者恭敬,以此作为祈求天降甘露的一种方法。此时,还要发出通告,断屠三日。即三天之内,严禁宰杀牲畜。这也就是民间俗称“打青醮”的一种民俗活动。

三圣宫

又称文庙。因大殿内正中塑关羽,两侧为关平、周仓像,左边供孔子牌位,右边塑文昌帝君,而故名“三圣宫”。

三圣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91.4平方米,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山随势,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沿中轴线依次建有照壁、门楼、牌坊、魁阁、大殿,东西配殿及厢房等附属建筑共三进院落,大小7个天井。大殿通面阔三间14.55米,进深9.85米,檐高6.17米,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木构架。青瓦屋面,左右次间檐廊设木雕格子花护栏,青砖铺地。天花板上,全是彩绘《三国演义》、大舜耕田、孟母教子等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文庙魁阁最有特色,应为娜姑古建筑之佼佼者,楼内塑魁星点斗像。楼阁两层,为重檐歇山顶,抬梁木结构。结构严谨,翼角起翘凌云,气势恢弘,大有跃跃欲飞之势。须弥座石雕有“麟吐玉书”、“三羊开泰”、“双狮戏球”、“马到成功”等图案。

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殿堂,是一种礼制建筑,它带有强烈的纪念性、教化性,具有庄严肃穆的建筑意境的空间布置。

娜姑文庙是东川府产铜高峰时期,财力雄厚时设计建成的。庙宇大气、典雅。庙内各种活动频繁,除每年的祭孔活动外,还供学子读书之用。在当地,影响极大的娜姑民间文化团体“崇正学”,也在这里活动。

历代官吏、文人只要路过此地,也要进庙驻足、朝拜。

三圣宫位于各铜厂运送京铜于府城的一个驿站之中,建筑的格局虽不可能像府城那样门类齐全,分类得体,但将关羽、孔子、文昌共融于一庙之中,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待宗教世俗的实用性,及儒道合流的泛神现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