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彪炳史册的古今人物(2)

边陲明珠 作者:鹏鸣


位及卿相的国师——李士安

李士安(1482—1556),名彦宁,出生于南宁县(今麒麟区)三宝镇雅户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李士安性情温和,谦恭有礼,青少年时勤奋好学,深受村中长者称道。明正德年间以学识渊博被选贡人宫,后被安陆王看中,调安陆王府任长吏。

此后,王世子朱厚熜即尊李士安为师。武宗(朱厚照)去世,因无嗣.太后与诸大臣遂议立朱厚熜为帝。翌年,朱厚熜即位,年号“嘉靖”,拜李士安为太常寺少卿。嘉靖帝每当临朝议事后,都要到李士安府第去问安,对李士安仍执礼如世子时。

李士安在朝30多年,安居陋室,嘉靖帝多次要为他建造府邸,都被他婉言谢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70岁的李士安告老还乡,朝野上下赞颂他有“四不受”(即建官邸不受,赐金银不受,派侍卫不受,荫其子不受)的美德。同朝老臣杨文襄公赞他:“圣朝之英,南方之杰。朴茂老成,正直卓越。佐王弼帝,忠贞廉洁。勋在旗常,名登卿列。”

李士安73岁病故于家乡旧居,讣闻传到京都时,嘉庆帝亲自为其举哀,并敕建国师坊于雅户村北面,坊左右建有下马坊。

由于兵燹之患,“国师坊”及“明国师少卿李公墓”遭到严重损坏。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曲靖知县王汗在荒烟蔓草中发现断碣残碑,才使之得以保存。

明代右副都御史——唐时英

唐时英(1496—1576),字子才,号济轩,晚年又号一相居士。祖籍湖南。洪武年间其高祖随军征南,后以屯田戍籍,落籍于南宁北关。

唐时英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刻苦读书,日诵千言,十余岁即以文采风流博得人们称道。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同年授平阳知县。唐时英上任不到半年,便使“一县之田,腴瘠高下,无不得其情”,把全县的田亩肥瘠查清,造册人府,成为平阳县的“不刊之典”,人们无不称道:“唐公,美政也!”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唐时英授户部主事,到任后,他召集户部会议,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上下监督的有效措施,他对大家说:“通仓之事,前车有鉴。今日之事,奉公不私。否则,苟二三其德,狐鼠将乘吾之隙,望各自爱之。”

唐在任一年,通仓之事管理得井井有条,其年考核,以“公为户曹最”。由于其办理通仓有功,嘉靖十六年(1537年)晋封文林郎,负责督理朝廷库银。他“秉公不私,擘法如画,虽毫厘无不详且尽焉”,受到朝野上下的称誉。一日,有大司农前往唐的官邸造访,见其庭柱上有一副对联:“为一分民,受一分之赐;早一刻舟,行一刻之程。”大司农叹服道:“公以此为座右铭,虽应酬分然,终不妨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即授唐时英事副都御使职,巡抚陕西,平息寇乱。唐到陕后,明确指出四镇官员各存私心致匈奴猖獗之害,并说“虏不足患,患不协力”,从而解决了四镇的团结协作问题。匈奴闻四镇协力,不战而散,唐时英一兵未发,陕乱即告平息。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唐时英告老还乡,明万历四年(1576年)病故于曲靖故里,终年80岁。著有《靖阳书院记》。万历皇帝在《御祭唐时英》中称道:“逮简擢于抚台,俾保厘于全陕。三建防秋之策。克宣却虏之威,所至有声。”

民国七年(1918年),唐时英的后代唐继尧为唐时英重立碑碣,并邀请曲靖名士刘雨村先生为其“华表”题联“吉地卜牛眠,看白石迥澜,翠峰叠嶂,河山大壮风云气;嵩岳生申甫,想英文启后,雄武亢宗,勋业重辉日月光。”这座俗称“唐都堂”的明副都御使、陕西巡抚唐公墓,今尚存曲靖市西北郊麻黄冲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