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的火车缓缓驶入潼关站,两侧的“人肉挂”让人怵目惊心,那是被日军炮弹震死的灾民。这种场景之于灾民已习以为常。来不及等人将尸体取下,大家都拥上前去,争先恐后地往车上爬,尽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离开这里,越快越好。
70年前的事情,对于潼关县秦东镇胶泥沟村村民宋鹏飞,依稀发生在昨天。
尸臭夹杂着呻吟,车站变成人间地狱
1942年冬,一拨拨人流或坐车或步行,拥向古城潼关。
潼关地处豫、秦、晋三省交界,历来是边防要塞,曾与山海关齐名,被尊为古关隘之翘楚。民国时期,陇海铁路经过潼关,与著名的风陵渡口隔黄河相望,是水、陆运输枢纽,往来商客众多,每天都有集市,有“小北京”之称。
这个小城对拥挤的人群并不感到稀奇。然而,10岁的当地孩子宋鹏飞,看出这拨人流与以往不同——多是举家而出,基本都来自河南。看得出来,这是一支逃荒队伍。
孩子饥饿的哭声,大人吃坏肚子的呻吟声,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臭味儿、尿臊味、屎臭味,车站已变成人间地狱,一幕幕悲惨的事情,在这里轮番上演。然而,一拨拨的灾民,又前赴后继地奔向这里。
一路走来,灾民担子上只剩下孩子和衣服被褥。车站周边的树已经是白花花的,树皮都被饥民刮掉吃了。包子铺经常发生灾民偷抢包子的事情,店主对每一个靠近的人充满警惕。
主城区有政府“舍饭”,远处的居民可以领到一碗稀饭,近处的居民可以领到稠一些的,可难民进不了城,根本就吃不到嘴,只能在火车站附近乞讨。然而,这时的居民对敲门声已经麻木,除非是熟悉的声音,否则谁也不敢开门,谁也不知道门一开会涌进来多少乞讨的灾民。
一些逃荒灾民,试图将自己无力抚养的孩子送人。潼关每个需要孩子的家庭,都如愿收养到了孩子。解放后十几年间,还不断有人前来寻亲。
车两边都是“人肉挂”,灾民还争相往上挤
宋鹏飞见过蝗虫,但他想象不出,那么弱小的蝗虫,飞起来怎么能遮天蔽日,怎么能从人的嘴里抢走庄稼,以至于人们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
而车站里,一个震撼的画面,让年幼的宋鹏飞忘记了蝗虫,充满了恐惧——由东向西驶进潼关车站的火车两侧,都披满了“人肉挂”,有的甚至被风干了,就像腊肉一般。
从人们的交谈中得知,火车行进中,经常遭到日军的飞机袭击。在黄河北岸的山西风陵渡,日军架了炮台,对准县城这边轰炸,炮弹虽未命中列车,但其形成的冲击波,却将扒在车上的灾民震死不少。
“日军的炮弹威力猛、家伙大,有3 6 0斤,老百姓都叫它‘360’。”宋鹏飞说。沿途无人处理列车上的尸体,便有了他们所看到的“人肉挂”。
让人惊骇的是,挂满“人肉挂”的列车还没停下,在车站等候已久的灾民,仿佛没有看到“人肉挂”一般,都迫不及待地拥上前去,争先恐后往车上爬。
是他们见惯了死亡的惨烈,还是求生的欲望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宋鹏飞不知道答案。 逃荒途中,小孩被吊上火车。
涵洞曾是灾民避难所,也是葬身地
潼关老县城的山坡上,较好地保留着一处铁道涵洞。这个涵洞位于半山腰,如今已被一个院落包围。大门紧锁。涵洞上方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穿过一侧陡峭的树林,记者来到了洞口。
涵洞入口被人用红砖砌了起来,并安装了木门和两个窗户,如果不是上方写着“1932 民国二十一年”、“NO.17”字样,很容易会让人以为这里就是一处普通的窑洞。
洞里的石子和钢轨,已不复存在,水泥地面平整干净,一块一米多宽的木板上,放着两张扑克牌,墙壁一侧有电线和电灯。开灯,尽管不亮,但能感觉到这里经常有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