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好!这是雪崩的前兆!

灵魂的台阶 作者:王石


继续赶路,傍晚6点抵达朗卡兹,在宁金抗沙峰脚下扎营。

老王钻进帐篷里吹充气垫,帐篷外,年轻摄像师洪海正在拍摄,神情专注。想起洪海可能比较缺少高海拔经验,问:“洪海,带了几个垫子?”

“带了一个。”

“来到高海拔地带,带两个垫子,隔温、防潮效果才好。睡得踏实,登顶才有保证。”

“噢!还好我不打算登顶,可以对付过去。”

“哎,我建议你不能局限于大本营、前进营地的内容,以后再进一步,和我们一起登山,这样才能拍到别人拍不到的风光,还有高海拔登山的真实镜头!”

没想到,老王一句不经意的鼓励,青年摄像师的好胜心暗暗被激起来了。

海拔5 100米,阴云密布,骤然冷了起来,飘着小雪花,夹杂冰雹粒。在这里将进行为期三天的高海拔适应训练。

感觉有些疲劳,距离晚饭还有一个小时,钻进睡袋休息。

迷糊中被唤醒吃晚饭。

头疼,不思进食:“别管我,我不吃了。”

队长阿旺钻进帐篷询问是否需要吃药。

“不需要。睡一觉就好了。”

躺在睡袋里,脑海回忆……

老王第一次和阿旺合作,是2000年攀登海拔7 543米的章子峰。腼腆的阿旺那时还是西藏登山学校的学员,有点孩子气,不爱说话,但一路走得很轻松,显示出了实力。

凌晨下起了雪,能见度只有大约20米,狂风呼啸。“阿旺,你还在我前面吗?”老王问。

“有个同伴不小心滑倒了,有点扭伤,我得赶过去帮他处理。你在原地不动。”对讲机传来阿旺急促的呼吸。

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半空,阿旺身上还背着几十公斤的摄像器材呢!“需要我过来增援吗?”

“不用,别担心,我会很快处理好的。你就在原地接应我们。”

风更大了,老王整理行装,保存体力,作好接应伤员的准备。一个多小时过去,天开始见晴,在一片旗云升起的山坡下,远远看见两个蹒跚的小黑点和小红点,缓缓向我移动。

“嘿,阿旺!”我伸出手臂,激动地招手。不料在高海拔上,嗓子却粘住了一样又哑又疼。

1999年,阿旺罗布成为西藏登山学校第一批学员,当时只有19岁。2003年底,又被送到广播学院接受摄像培训。如今他不仅是一位优秀高山向导,七次登顶珠峰,成为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中国人,还是一位优秀的高山摄像师,担任过2005年5月中国珠峰测量队的高山摄像;七次登顶珠峰中,也有四次是作为高山摄像师。

攀登章子峰后,老王又和阿旺一同在2003年登顶珠穆朗玛峰,2004年登顶启孜峰,2005年徒步穿越南极,2007年登顶瑞士最高峰洛夫尔峰……可以说,阿旺帮助我一步步走过来,而我则看着他一步步成长起来。今年阿旺也已经28岁,显得清瘦、精干。1999年开始学习登山到现在,他已成为令人信赖的高山向导,不过这次担任队长,负责全局,会不会还年轻了点呢?

——哦,老王犯糊涂了,2007年登卓奥友峰,阿旺就已经是总指挥啦!记得冲顶的凌晨,从海拔7 600米的营地出发,向海拔8 201米的顶峰冲锋。走了六七个小时,突然狂风大作,雪花飘飘。“队伍暂时撤回来,不要着急,保持联络,我们等雪停了再继续登顶。”阿旺通知大家。

休息一阵子,雪停了,阳光照亮雪壁,大家连成长长的一条登山纵队向山顶冲锋。老王走在中间,紧跟队伍。就要抵达峰顶时发现,由于天气突变,带队的队员走错路线了!拿出卫星定位仪,仔细观察地形……突然,队友一声惊呼“阿旺,你快来看!”发现前方五米处,有一处高达半米的雪层正在裂开,并开始缓缓向下滑。“不好!这是雪崩的前兆!”十多名队员都在这个正在塌陷的雪层下方,一旦发生雪崩,十几条生命将全部被冰雪掩埋。

空气一下子凝重起来,所有人都绷紧神经,屏着呼吸,似乎呼吸的动静再稍大一些,就会加速眼前雪层崩塌。

阿旺冷静下来,拿出一根50米长的备用绳,让队员们一个个依次撤离。

20分钟后,全体队员安全撤离了雪崩区,大家忍不住拥抱在一起欢呼起来……

眼前的阿旺已经是一位成熟、稳重又自信的登山指挥官啊。

七次登上珠峰的阿旺罗布,两次以上登上珠峰的巴桑塔曲、旺堆、阿旺占堆、多吉格桑、扎西平措、丹增、普布次仁,无氧方式登上乔戈里峰(外国登山者称其为K2)的扎西次仁、普布顿珠、边巴顿珠……这些越来越为中国登山界所熟知的名字,都来自同一个地方:西藏登山综合培训学校。

校长尼玛次仁,原来是一名射箭运动员,1989年调入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担任翻译及联络官,后来任中心副主任,此后相继登过启孜峰、纳吉冈日峰、玉珠峰、宁金抗沙峰、姜桑拉姆峰、唐拉昂曲峰、珠穆朗玛峰……

因为工作关系,尼玛常常为国外登山爱好者提供服务,但主要是牦牛运输、联系车辆、洗碗等外围工作,高山向导、协作、营地服务等核心业务全为外国夏尔巴垄断。尼玛咽不下这口气,想到了办一所登山培训学校。1997年底,他从定日县招来几名小伙子,办起一个培训班,没经费没装备,勉强支撑两个月,散伙了。

1999年,得到瑞士奥索卡公司资助和西藏自治区体委、登山协会支持,西藏登山综合培训中心成立,2001年改为西藏登山综合培训学校。学员主要是喜马拉雅山区的贫困农牧民子女,所有学费、食宿和服装费全免,每月还有100元零花钱,并提供医疗保险。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早晨上文化课,学习藏语、英语、登山知识,下午时间一周前三天体能训练,后三天技术训练。文化教师来自西藏体育学校、西藏大学和西藏藏医学院,技术课由国家登山队和西藏登山队的高手讲授。尼玛还从法国沙木尼学校请教练,每年送两名优秀学员到法国培训。

2002年,西藏登山学校被列为国家117个援藏重点项目之一,国家拨款500万元,国家体育总局拨款200万元,加上奥索卡公司等社会资金的支持,学校面貌一新,目前占地1.5万平方米,有设施齐全的教学楼、宿舍楼、接待楼和攀冰模拟道、抱石攀岩场地等基础设施,还建立起了国内最大的人工攀登岩壁。

比起夏尔巴声口相传的家族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模式有其明显优势,短短7年时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山向导,开始与有百年高山协作历史的夏尔巴人竞争。

2001年,尼玛成立了圣山探险公司,为学校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解决毕业学员的就业。近年国内的重大登山、救援活动都少不了西藏登山学校学员的身影。 2003年,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攀登珠峰的活动中,尼玛校长率领25名学员承担了所有高山协作、向导和摄像任务。珠峰高度重测和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西藏登山学校学员都是绝对主力。

眼前这些为希夏邦马登山队提供协作的学员,还是一些稚气未脱、活泼好动的孩子。平时,他们称呼老王为“老师”、“偶像”,我在他们面前也俨然登山界前辈。时光会流逝,阅历会增长,这些孩子也会成长起来,成为真正的男人。他们的登山技巧和经验会超越老王,甚至可能超越阿旺,成为一个个优秀的指挥官,协助更多业余运动员完成登顶雪山的梦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