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次会议的开幕词中简要总结了过去三十多年胡适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然后说道:“作为一位巨星般的学者和思想家,胡适先生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一份极其丰厚的遗产,例如:白话国语的成立,教育独立与学术独立的主张,个性主义的价值追求,独立思考精神的提倡,对自由民主的信仰,对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深远考虑等等。对于所有这些方面,海内外研究胡适的学者大多已着手从事研究,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也必须看到,胡适先生的思想还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广阔空间。”接着又说道,“我们研究胡适,应当虚心地学习和借鉴胡适先生树立的典范,始终秉持学术良心,以平实的态度去研究问题和报告我们的研究成果,用我们的学术良心去唤起别人的理解,用平实说理的态度去与别人共享知识和真理。学术良知应是我们唯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相信,以这样的心态、以这样的方法去从事研究,我们必定可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我向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是《重读〈新思潮的意义〉》。这篇文章首先揭示,胡适写此文的目的是提倡一种怀疑的精神,评判的精神,独立思考的勇气。在强调怀疑、强调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胡适提出创造中国新文化的纲领,就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胡适说,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再造文明。但他强调:“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
文明或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通常状态下,都是一步一步地向前,一点一滴地积累。那种看来像是爆发式的突然转变,历史上并非完全没有。但那是经过长期的不显眼的变化积累起来,加上许多因素的聚合,才有可能发生的。人们如果没有耐心和毅力去做一点一滴的积累的功夫,而总是梦想革命的爆发,梦想通过革命解决一切问题,那么或者是革命遥不可期,或者是靠人为地勉强制造出来的革命,也许会有某种爆发的形式,但却没有真正新的东西产生出来。即使产生出来,也没有营养可供其生存。所以,胡适始终强调要做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可迷信什么“根本解决”。
胡适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地位,他对于这个运动在社会上,在知识界,特别是在青年中所发生的影响,比一般人要观察得更为清楚。他发现青年们越来越激进,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热衷于暴烈的思想和行动。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革命到底是什么,革命应当怎样进行,革命会发生哪些后果,等等问题,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就很容易流于“革命浪漫主义”,把种种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愿望,都寄托于革命幻想之中。革命就是一切,一切为了革命,此外都是瞎说。我把这叫作“革命主义思维”。这种思维经历半个世纪的酝酿、陶冶、磨砺,终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定式,以致对于他们,没有革命的生活,没有革命的日子,几乎是不堪设想的。于是革命再革命,革之又革,终于革出一个空前残酷的“文革”来。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承认,胡适当年如此费力地,不怕舌敝唇焦,再三再四地强调,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改革的思想主张,实在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和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