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工作上富于独创精神。他所演唱的传统节目,都在文字上、唱腔上经过他细致地丰富和加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艺术经验的丰富,他的演唱节目也就改得越发地精致完美。像他演唱的“闹江州”就有几种不同的样子。同时,他的生前还创造了许多前人从未演唱过的新段子。像“双玉职琴”“对刀步战”“番头刺汤”“亲榜别女”……都是他演唱的新节目,丰富了京韵大鼓的演唱节目。一直到他七十几岁,他还编排了“霸王别姬”“苏武牧羊”等新段子,准备演唱,可惜病魔夺走了他的宝贵生命,使这一计划终于落空。
由于他在艺术上主张创新,因此,他也就特别重视和当时文人的合作。他认为要丰富京韵大鼓的上演节目就必须有新的曲本,而这项工作,非有文人的帮助不可。当时他有一位在报馆做事的朋友叫庄阴棠,两人很要好。刘先生很多新段子,都出于这位庄先生的手笔。刘先生对他很尊重,对他写的曲本词句,从不轻易改动,他说:“庄先生有文化,自己又会唱,所以他写的本子,不应轻易乱改。改错了一个字,词句不通顺,意思不对头,都要影响节目的质量。”所以,他不但不乱改动作者的词句,遇见不懂的字句,还虚心向作者请教,一直到把字句的四声、字意,弄清楚了为止。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是有名的“鼓界大王”,有没有新段子,观众都一样欢迎。如果他不是对艺术事业有高度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他就不会如此虚心地跟别人合作,力求使自己的节目不仅有高度的演唱水平,也在文学性上达到一定的水平。
在演唱艺术上,他主张要多吸收融化其他艺术的长处来丰富和提高京韵大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一直到晚年,始终把观摩著名演员的演出,作为自己扩开眼界、学习提高的课程。刘先生以前的京韵大鼓固然以唱为主,但也不忽略表情和身段对唱工的辅助和烘托作用。他认为,观众到剧场里来,既要听,也要看。曲艺演员不像京剧演员可以化好妆,穿上行头(服装),有锣鼓的帮助,因此,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唱工技巧的钻研上。但是曲艺演员,要想提高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要注意脸上表情和身上的功架,使自己成为既能唱,又有表情和身段的演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京韵大鼓这门艺术,满足观众艺术欣赏上的需要。所以,刘先生的演唱艺术,就是既善于唱,又善于演,有极细致的面部表情和身段动作。像他表现武将勒住战马时的身段,垫步,以及大将对阵时的开打刀抢架势,都是吸收、融化了杨小楼先生的表演技巧而后创造出来的。
由于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因此他特别注意保护艺术的“本钱”——演员的身体和嗓子。他的生活有规律,就像钟表的齿轮那样不能错乱,而且相当朴素。
他每天什么时候起床、吃饭、遛弯儿、吊嗓、洗澡、睡觉,都有一定的时间。多少年来始终如一从不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