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九五二年到北京欣赏了梅兰芳的戏,回国后在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是“我应该说,看过这种演出之后,未必再能忘记它——演出者是那样具有天才,那样善于表演,他的手势是无法比拟的。”她还记述了看“贵妃醉酒”的印象:“这实在是一件新奇的事!他刚刚还跟我谈话,那时他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上了年纪的男人,面带一些倦意和沉思的神情。但过了一会儿,我们突然看到舞台上一位美妙的妃子,正在等待自己的君主,她寂寞了,她喝起酒来。她渐渐醉了。我们从她的手上,从她的视线里,从她迈动的两三个步伐上,看出了这一切,而主要的是从她的手上。”剧终以后,乌兰诺娃当时忍不住又到后台要求梅兰芳允许她看看他的手;她这样写着:“我企图发现他的手之所以具有那样表现能力的秘密。当然,从手上很难看到什么,因为通过动作和身段体现出来的伟大的艺术,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外加惊人的天才和民族戏曲的悠久传统。”
苏联木偶剧专家奥布拉兹卓夫也留心过梅兰芳的手,认为“他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生着双好看的手,但决不能说是特别纤细的手,但这双手在舞台上是和全身动作都紧密衔接着的:步伐仿佛是化入身体的动作中,身体的动作又变成了肩与肘的动作,而肘的动作又传到了手上,一直传到手指尖上才最后停止,一切都有节奏。”
一九五五年,梅兰芳拍摄舞台艺术记录片,在“贵妃醉酒”中,特别显示了他这双手的美妙,剧中有插花、扔花的几种姿势,导演吴祖光还特别安排了几个特写镜头。梅兰芳演的杨贵妃几次打开扇子、合上扇子都是用另外一只手来帮助的,但绝没有一次是相同的。总之只要梅兰芳的手露在手袖之外,他的手一定都有个姿势,但变化极多,绝非千篇一律。
一九六○年四月,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开了一个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由梅兰芳主其事,邀请了海上曲坛名宿徐凌云、俞振飞、马师曾、刘成基(川剧)等担任导师,学员都是全国地方戏的名演员,包括红线女(粤剧)陈伯华(汉剧)常香玉(豫剧)袁雪芬(越剧)彭俐侬(湘剧)王秀兰(陕西梆子)李器华(京剧)等,其时,梅兰芳曾对旦角在舞台上的指法详尽阐明,是中国有史以来的一次全国名角荟萃,此等盛况,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梅兰芳在北京逝世,备极哀荣,治丧委员多至六十四人,陈毅任主任委员。梅逝世后一年,中国人民邮政为梅兰芳出了一套纪念邮票,共计八枚,梅生前曾有集邮之好,想不到他也变成邮票上的人物,大约在我国名演员中成邮票人物者,也唯有得梅兰芳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