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海一人谭鑫培 (7)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作者:梅兰芳 马连良 程砚秋


一个艺人的享名,除了本身的艺术高超外,往往在机遇上,是有很多因素互为因果的,谭在宫里既然是天之骄子,大红特红,因而在外间更不可一世了。他除了宫中传差,又自组同春、三庆、同庆等班,在外挑梁演出。但当时要听谭的戏,是要碰运气的,有时虽然贴演谭的某某戏,观众当然趋之若鹜,但演出时他却并未登台,而换以其他角色改演别的戏码,换了现在观众,一定鼓噪不已而无法收拾。但在那时,观众也能平静无事,不过自认运气不好而已,其原因一则观众知道,谭之不能出台,是被宫中传差。当时皇家淫威,谁敢非议,另外主要原因,那时戏班人才,都是技艺高超的好角,一人不演,其余好角,代之以其他好戏,亦能使戏迷过瘾满意。例如光绪三十一年,鑫培组同庆班时,有一次未演,即代以李鑫甫的“狮子楼”,水仙花的“马上缘”。翌年正月间,谭两次未演,一天代以水仙花“破洪州”,刘春喜“溪皇庄”。另一天是水仙花的“醉酒”,刘春喜、许德义“奴腊庙”。刘春喜的武老生,靠把极有功夫,李鑫甫更不用说,老生私淑鑫培,武戏宗黄月山,又擅演关戏,为当时仅次于谭的一位全才老生。花旦水仙花名郭际湘,为同庆班当家花旦,上述之“醉酒”即为其拿手杰作,后来以病痔辍戏,民国后仍在戏剧学校及国剧传习所教戏。小翠花的醉酒即得之于郭,竟可与伶王梅兰芳之醉酒相颉颃(按梅之醉酒,得之于路三宝,与郭路子不同,但各有所长)。

谭如此蹿红,同时及稍后的老生如德建堂、刘景然、刘春喜、张毓庭、王凤卿、徐立棠、李春龄、贵俊卿、纪寿臣、吴连奎等无一能望其项背。然当时仍有孙菊仙、汪桂芬二人以硕大声宏,神完气足的唱工,尚可与之分庭抗礼,后来汪桂芬卒于光绪卅二年,孙又于庚子后避乱上海,从未回京,于是谭独享盛誉,领袖群伦。戏迷们视之为爱人,无他不欢,同行敬他若神明,见了都排班请安,王公们亦礼遇有加,乐于结交,而成为四海一人,到民国初年更有伶王之称。

◎二 谭艺的分析与批判

鑫培剧艺之博大精深,本来不是笔墨所能尽述的,他之能够卓然成家(谭派),不但风靡当时,后世且奉为圭臬,当然有其与众不同而颠扑不破的特质,要明了这些,应该先从他的师承以及如何孕育演化说起。

汇集众长,别开生面

清初京师剧坛,仍沿有明余绪,是昆曲的天下。到乾隆时,各地方戏应运而生,于是昆曲渐衰,当时人称昆曲为“雅部”,其他地方戏统称为“花部”。魏馘首在“集成曲谱”序中说:“乾嘉而后,考据之学日进,作传奇者日少……昆曲遂日见陵替。重以洪杨之乱,东南糜烂,弦歌闻寂,京师梨园,改习楚歌秦声以媚俗耳,于是昆曲益衰微矣。”此处所谓楚歌即指汉调及二簧等,秦声即指梆子腔及西皮等。“扬州画舫录”亦云:“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曲,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西皮二簧合称为二簧),统谓之乱弹。”现在的京戏(亦称京剧、平剧,甚至称为国剧),是以二簧(包括西皮故又称皮簧)腔为骨干,又吸收了花部诸剧(乱弹)的要素甚至昆腔的曲牌等,才逐渐形成而臻完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