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玲传》 周扬讳莫如深(1)

丁玲传 作者:李向东 王增如


半年以后,1948年5月,丁玲在正定县的华北联大继续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曾去石家庄见到柯仲平,“他正在晋察冀宣传部与周扬同志领导下编辑人民文艺丛书。谈话中他告诉我他看了几百篇解放区的作品,我就问他看到我留在周扬同志处的复写稿没有,意思是可以听听他对我的稿子的意见。柯仲平回答说没有看,因为周扬同志说过这书不能出版”。华北解放区的出版大权在周扬手里,他通不过,书便出不来。出版作品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这是由“革命文艺”的生产制度决定,延安整风前夕,中共中央就成立了中央出版局,“统一指导、计划、组织全延安各系统一般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的出版局全部收归宣传部领导,1948年1月,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下属的晋察冀边区出版局成立,职责是“掌握全区出版方针、计划,领导编审、出版、发行工作”。同月,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公布了《晋察冀边区统一出版条例》,这是各解放区制定的第一个出版条例,一共八条,其中规定,“凡资本主义国家(英美等)及蒋占区之图书,及未经中央局出版批准之所有图书,均不准翻印出版或公开发行”;“凡文艺书籍、马恩列斯毛已公开发行之著述,或汇辑报纸公开发表之文章,……各区党委可以审查批准其翻印出版,并须将各书名篇目报告中央局出版局审核”;“未经审查批准之书刊与地图等,一律禁止出版”。

以丁玲的性格,决不会放弃她的小说,这是一年多辛勤写作的成果,所以后来去西柏坡寻求支持,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著名评论家陈涌认为:“我因为过去是周扬领导的鲁艺的学生,对周扬也有一些亲见亲闻的认识,在我看来,周、丁的交恶是《桑干河上》问题出现以后,整个在延安时期,在华北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他们的关系还是正常的同志和同事的关系。”丁玲也曾说过,在延安时,可以谈话的熟人不多,上海左联的人只有周文和周扬。

对周扬有意见的,不止丁玲一人。王林写了一部“五一大扫荡”题材的小说《腹地》,30万字,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长,有人认为把解放区写得太黑暗了,丁玲劝他“给周寄去”看看,但王林“却毫无信心”。1953年夏天王林在北戴河,听说丁玲也在,便“立刻到那里去。丁玲同志向来不爱打官腔,很天真、很亲切地说出了对文艺创作的意见”。不久王林听说周扬也来到北戴河,住在“原丁玲同志住过的地方”,他“明知道双方见到无非是互相提高警惕地打官腔,可是还得去见一趟”,“说几句文艺界的官场词令后,赶快想法脱身离开为妙”。

周扬的待人处事风格与丁玲不同。丁玲说过,她就是一个作家,气质也是作家的气质,她以“朋友”待人,以“朋友”度人,朋友之间,有话直说,有事帮忙,讲话随便,口无遮拦,有时免不了犯点自由主义。周扬长期做官,组织纪律观念强,出言谨慎,拿不准的问题决不表态,有点高深莫测。张光年说周扬“在个性上也有缺点或弱点。他不能跟人谈心,很少这样。他的郁闷致病致死,跟他这个致命弱点有关”,“他太缺少友情”。

还有一种议论,认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文采,影射周扬。在1955年8月中国作协批判“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的党组扩大会上,菡子揭发说,陈企霞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采是影射周扬同志。夏衍批判说:“把党的负责同志作为反派的模特儿写在作品里——这还像一个老党员,还像一个党员,还像一个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作家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