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 —.L 日H 舌 2006 年秋天,我应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邀请到中文系作短期讲 课。我选定的题 目是“抒 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这是我仍然在进行中 的研究项 目,与主流评论方向相 比,并不容易讨好。然而我却觉得“抒 抒 情 情”的观念和实践在中国文学传统里源远流长,到了现代,因为西学的介 传 统 入,更展现了复杂向度。长久以来我们囿于成见 ,每每将“抒情”贬为小 与 中 国 道。事实上不论从审美 ,从文化实践、历史观照,甚至从政治意识而言, 现 代 “抒情”都提供了一个界面,或雷蒙·威廉斯(R aym ond W illiam s) 所谓的 性 “情感结构”,让我们审视思考一个世纪中国文化人追求现代性的成就和 1 不足。 前 我的讲课共为八次。六次为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中国现代性话 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等,做出观察。 另外两次则为座谈 ,范围包罗较广。我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以 来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而我所讨论的文类 ,除了诗 歌——“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 至音乐。我深深明白这一课题的难度,因此采取大题小作的方式 ,以实 例切入,意在引起更多的论辩,而未必做出任何总结。 以演讲 内容为准的文稿呈现了现场实况 ,也许生动有余 ,但毕竟受 限于上课形式 ,部分议论不能充分展开。因此,我另外写出《“有情”的 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 及的背景和论式 ,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提问做出较有体系的回答。提 问中最基本的话题当然还是“:为什么选择‘抒情 ’这个题 目?”对此我的 序论自有详细说明。长话短说,我以为这些年不论大陆还是海外,文学界竞相追逐唯西学是尚的理论方法,在操作过程里更扩及文化研究、时 评政论。我绝不反对这些努力 ,但同时也以为我们无须买椟还珠 ,搁置 对文学发声主体、文字喻象到形式意念的细腻考察。这些线索其实是文 学介人历史的首要途径,更为传统情与志、象与物等观念开出新的辩证 可能。我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 叩问,正是我们对 中国文学何所来 、 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北大学生的敏慧和好学我闻名已久。这次在北大讲课身临其境,得 到学生们热烈的反响和挑战,让我受益极大,也督促我对“抒情”的现代 和传统对话更多下功夫。参与座谈的教授——刘东教授、吴晓东教授、 许子东教授等——各从不同面向对当代文学和汉学研究提出批评,使我 们的讨论真正成为一个“众声喧哗”的场合。我同时也要向负责记录讲 课和座谈的同学——林分份、杜新艳、鲍国华、王申、王鸿莉、彭春凌、黄 2 湘金、郭道平、饶翔、陈艳、潘家玲、陆胤、袁一丹、卫纯、欧阳国焰、杨琼、 三联讲坛 许诺——表示由衷的谢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郑勇先生担任 此书编辑,谨此一并致谢。当然,更要感谢安排这次北大之行的陈平原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