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原学医,后致力于写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剧本《希望之乡》《圈子》等。
1920年毛姆来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长篇小说《面纱》。他的《江上歌声》记下了旧中国长江边纤夫和码头工人留给他的印象。文中他写道:“纤夫背着纤绳,逆流而进……他们躬腰曲背,着了魔似的曳着纤绳;极力挣扎,有时就在地上爬行……”他们紧绷着脸,颤动着嘴角,匍匐前行,令人想起峡江纤夫号子里的话:“脚蹬石道两手爬,当牛做马把纤拉。”想起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名画。想起父亲当纤夫的散文家廖静仁的《纤痕》:“一双双铁铮铮的脚掌,紧扣着路面,像要把路面扣进去似的。他们的腰板起初弓着,而后又拼命向前伸直。由于紧抓那能够牵引向前的东西,手指甲裂开了,指头溢出了鲜血……”
毛姆还写码头工人扛着大包、沿着跳板颤悠悠迈向高岸的情景。他们喊出“嗨哟、呵嗬”的号子声。这声音“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凄惨的悲鸣:简直不是人的声音。”
毛姆看到这种无比沉重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同情。
沿江两岸回荡着船夫号子声。桡夫划着收扎起帆樯的高尾舢板,顺流而下。你听,他们喊着嘹亮雄浑的号子。纤夫背着纤绳,逆流而进,五六人拖着小舟,两百人曳着大船,越过激流险滩。你听,他们喊着船夫号子,那是更加气喘吁吁的歌唱。船中央,一人站立,不停地擂鼓督阵;他们躬腰曲背,着了魔似的曳着纤绳;极力挣扎,有时就在地上爬行。他们奋力紧拉纤绳,同激流的无情力量抗争。工头在一旁察巡,谁不拼死卖命,那一头破开的竹鞭,便会抽打他赤裸的脊背。人人都得竭尽全力,要不就会前功尽弃。他们喊着激越、高亢的号子——激流曲。语言怎能描述歌声里蕴蓄着多少辛劳。这歌声啊,足以显示那极度劳损的心灵,那紧绷欲绽的筋肉,以及那人类征服自然力量的顽强精神。纤绳可能断裂,大船纵然旋回,而湍流险滩终将被战胜。劳累的一天结束时,饱餐一顿,或吞云吐雾,或陶醉在悠闲自在的美梦中。然而,最痛楚的歌唱却是码头工扛着沉沉大包,沿着陡峭石阶,走向城垣时哼出的歌声。他们上上下下,走个不停:“嗨哟,呵嗬”,那节奏分明的喊声,就像他们的辛劳一样,永无休止。他们光脚赤膊,汗流浃背。他们的歌声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凄惨的悲鸣:简直不是人的声音。它是无限忧伤的心灵的呐喊,只不过带上了点旋律和谐的乐音,而那收尾的音调才是人的最后一声抽泣。生活太艰难,生活太残忍,歌唱是绝望的最后抗议。这就是江上歌声。
(李传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