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皇居所,墨家遗风

每一滴水上安住,每一段路上幸福 作者:郑莉


我们下一站,就是要去天皇的府第。我们穿过上千棵松树,穿过高楼大厦,来到这样一个“在水一方”的居所。

远远看去,日本天皇居所外的整体颜色,竟然除了青松的绿色,就是这种深灰色,以及黑色。有一种“反省与沉思”的思想者气质,又不由得让我想起诸子百家中的“墨家”。

墨者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他们提倡“兼爱、非攻”,提倡一种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从亲戚朋友扩展到陌生人之间的爱。并且反对侵略战争,提倡逻辑学、几何学、静力学等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科学成就为世人公认。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反观当代日本,确实颇有一些墨者遗风。

日本的天皇府第以及陵墓所在地,都让我想起中国的春秋战国以及先秦的遗风,那时,中国不但宫城的色彩是以黑色为主,连君主的服饰,也都是黑底,让人想起尊严与庄重,不容侵犯和丝毫怠慢。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少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的自由化程度,人民的自由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实,我们正是需要这种百家争鸣,而不是独尊某一种思想,这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发现,到底什么样的方略,有利于人民的福祉和最广大利益。人的思维最要克服的就是偏狭,为国为君者更是要尚贤,尤其在当代,我们也要兴复曾经衰亡的传统文化,比如墨学,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崇尚理性思维,“兼爱非攻”,实施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作为年轻人,更要克服怠惰和一劳永逸的思想,要学会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奋斗,获得学术上、事业上的建树。尤其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更不能娇生惯养,他们需要树立责任感,拥有耐挫能力,拥有在磨难和危机中求生的能力。

走在天皇居所外的二重桥外,看着淙淙流水,树木繁茂,黑绿二色分外地醒觉人心。21世纪,我们所有的人,都面临着更新的挑战,现实的严峻程度也不容我们怠慢小视。日本刚发生过大地震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而中国也发生了汶川地震和高铁事件等一系列事件。我们如何把这些事故与问题处理得更好,如何能够把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如何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导游告诉我们,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由于位于太平洋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平均每年都会发生大小地震4500多次,可谓生活在一个巨型摇篮之上。在这里,一般的小地震都不算什么。而且,就像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发生地震的几率也依然很高。因此,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是最强的,他们几乎都是向死而生,真正的活在当下。这种忧患意识,也体现在每一个日本人身上,他们确实都会比我们这些大陆人,看上去严肃并且慎重得多,时刻担心着可能发生的灾难。

这样的人民也有自己的一套逃生防灾经验。据说,很多日本人的房子,左邻右舍之间会有暗道连接,为的就是地震来临之时,便于逃生。

有忧患意识总比没有忧患意识要好,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的民族,竟然可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还是会让中国人反省和沉思的。

在日本全国,几乎是找不到假货的。人们知道,假货一旦生产出来,是要有生命危险的。我国如何增强质量监管意识,让假货在国内真正绝迹呢?这需要国民自己增强素质,严格按照规则行事。

行走在天皇住所外,我又一次地思考起治国者与百姓的关系。其实两者密不可分。而真正的治理,其实是民众的自治。只有百姓自己知道,最需要什么,反而一国之君,最后成为了一个虚位。就连首相,也是会换来换去,唯一不能换的就是人民,是民心。

一个好的治国者,主要是提高国民自我管理能力,启发民智,扩大民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民意,创造全民的幸福。而一个国家需要开放民意,尽可能多地让百姓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靠从上而下的方式。需要通过各种方法,高效率,大范围地采集民意,从中提炼出精华,为我所用,这样,才有高质量的执政效果。

因此,一个国家最重要是允许各种各样的意见进来,最后选取最适合的意见,成为治理的方略,并且表彰那些勇于提供建设性意见的百姓。当然,这样的民主也都要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建立在求变求新的基础上。

其实在我看来,天皇以及首相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也是普通人。拥有每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所有喜怒哀乐。“爱吾幼,而及人之幼,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其实每个人的内在,都很相似的,追求一种平和、安宁、祥和的生活,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家庭、职业的幸福。因此,我们更不能把幸福的建设寄托在某个外人基础上,而是自己负起自己幸福的责任来,而最大限度地去掉依赖性。变得自为、自立、自强。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这几点,那么国家也就不会衰落,也就会更为兴旺昌盛。我们个人也就实现了最大的自我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