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爽
我几年前做出版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几年前,2009年左右吧,无意想到“二”这个概念就当成签名挂在QQ、msn上了,当时冯唐的《不二》,潘采夫的《贰时代》以及其他很多类似的都还没有出版,社会上那些个二吧唧的人也正流行,我相信这是个不错的创意。后来我辞掉工作——银行卡里也还有钱,就开始满处喝酒,与此同时也接触了更多二吧唧的人,这里面也不乏一些傻逼。
第二天就开始约稿,基本都是朋友给写的,稿费不高还叫人速来,也多亏我脸皮厚。这本书的过程有点复杂,我并不想强调它怎么辛苦,因为事实上还是有很多乐趣在里面。有时候做事情都是喜欢从熟人开始,这大概就叫杀熟。不过事实上,当稿子真的收上来之后,很多质量差强人意,因为整个约稿的过程我在最开始就随意了,一大半是饭局上招呼一声,互相都喝多了答应的比什么都快,其他更多并无打算。现在只能自食其果,这没什么可抱怨的。
前前后后这几年,我大约看过几本相似体裁的书,很多都是娘娘腔,算上给青春小说作者提供平台那种,自己写不下去了,就开始对自己的粉丝兜售攒起来的本儿。面对那么多粉丝,大好的资源总不能浪费掉,发两本“故事会”也是好的。原本定位相对高端的杂志书市场也可能会被这样毁掉。
我们最初给这本书定了三块儿。重头戏就是和主题相契的文章,我负责了大部分的约稿,老庄负责稿件筛选和编辑,任凌云帮我们负责视觉部分。这部分也不太顺,众所周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很多稿费给创作者,这个平台又太小不足以作为免费宣传。所以三个人一度甚至想过自己拿照相机弄不也行吗,可后来证明,事实上这并不行,我们只能做不起眼儿的编者。
另外,这套书当时还有一个版块儿相叫“果”,这听上去真不咋样,就是摇滚圈叫骨肉皮的那种货,可我们是当访谈的意思来的,肉贴肉的那种对聊(不要想歪!)。第一期主题是棉棉,这么一来可能有点儿不合适,可《很二》一出就先想到了她,这并不是说她二,而是我觉得她的角色在体制内外两个端点都非常尴尬。
也许尴尬是这个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捉襟见肘想面面俱到搞得最后怎么都不舒服真够呛……这套书的前两本我们搞了一年多,饭局上碰见一些作者,他们问你书怎么样了,我说弄着了,再后来,他们问你丫书怎么样了,我说弄着了……我想不到更好的理由,因为没有理由,连出版社这种终端都悬而未决。我甚至一度怀疑,我、老庄、小任最开始的那个热情已经用的差不多了,我还想到了星座这种事儿,我们三个人分别是水瓶、白羊、射手……风向和火象的最大特点在于——我们并不那么善于把一个想法贯穿始终。当然,除此之外的更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又重新开始了工作这真像玩儿票不是吗?
后来三个人见面的话,也会提到这个话题,但更多时候都避免,这个世界上夭折的事情也不多这一件,话说这会儿时间已经到了2011年年中,从最初的想法开始也都有两年了。这两年之内,我周围的很多人也都在鼓捣书,王小山、杨黎一堆一堆的人……我想谁擅长就谁来吧……真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赚头。
很多人说,事情的过程越漫长欢喜则越大,或许对于两情相悦是对的,但是对于《不周山?很二》我觉得这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了,现在的内心甚至可以说充满了忐忑,真不知道还应该再讲点儿什么,不过非常感谢新星出版社可以接受《不周山》这个名字,我最开始也不知道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固然有一个典故,但是现在,我已经越来越接受它是作为这套书的唯一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