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访郑泽堰 (6)

郑泽堰 作者:郑碧贤


意欲说服人,必须要充分做好文字准备,提供可靠的数据。如果仅仅凭一张嘴、一盒录像、几张纸就想让人认可,这不符合逻辑也很业余。我决定制作一本图文并茂的册子,请当地的知情者、历史学家、水利人、东北大学到三台的历史见证人,撰写成文章,再配上三台风土人情、天灾水患、历史人物的图片,把郑泽堰真实的历史、现状,农民的呼声印在纸上,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声声呼喊。

《穿越生命之源——永和堰》以最快速度设计印制出来,得益于我有个精于平面设计的女儿,否则我也不敢奢望能如我所愿。她是法国高等工艺美术学院的优等生。她为设计这本册子,以她的理念,从画面排版的节奏到纸质都做了完美的考量。亲自到印厂监督调色印制。她说:这不是一般的设计,我是在为外公尽一份孝心。

她的毕业考试很奇特:校长要求考二十四小时,从早九点到第二天早上九点。自带三餐,教室内备有咖啡、电视,渴了喝咖啡,累了看电视球赛,随便,但不交考卷不可以离开学校。校长说:客户需要急件,你没有理由说我需要睡觉而不完成设计。

考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广告,范围很广各自发挥。

半夜十二点,校长到教室,给同学们送巧克力加油。最难熬的是早上三四点钟,有的同学实在困得不行,打电话让家里人来接,匆匆交稿走人。有的同学问我女儿:你既不看电视也不喝咖啡,你就不困吗?不是不困,是太投入忘了困。

校长请来巴黎著名的七位艺术总监为同学打分。我女儿以第一名毕业。她是全班唯一的中国女孩。

《穿越生命之源——永和堰》这本书,在以后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抗战期间,从 1938年到 1945年,八年间,三台县人民勒紧裤腰带养育了东北大学,保存了这所大学。否则东大早就不存在了,还会有它后来学子几十万的辉煌?现在三台有难,应该报恩。东北大学该还三台的情。

2008年隆冬,我带着《穿越生命之源——永和堰》这本书,到香港试着去找张学良基金会会长周先生,我坦诚地讲了我此行“求助”的目的。他接过这本书,仔细一页页翻看,书上有东北大学入川的往事,周先生神情上显露出一种敬肃,我讲当年东大在三台的故事,他像听天方夜谭。但他希望我能把这本书留给他,以便他进一步去了解。我很奇怪,张学良基金会的人竟然一无所知?八年的历史怎么会中断隐形?玩历史消失,那些东大的老校友 不少还健在呢,仅三台就有好几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