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归宿前的归宿(1)

开国战将 作者:吴东峰


在紫金山南麓有一个小小的山坳。山坳里有绿绿的树,清清的水,“叽叽喳喳”悦耳的鸟鸣。一道连绵数里的铁青色围墙把这小小的山坳与外界隔成了两个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氛围。

小小山坳四周有一串明珠般的名园胜地镶嵌在翡翠色的山野之间:梅花山、明孝陵、半山亭、中山陵、藏经楼、灵谷寺、美龄宫……这批近年来修葺开放的陵墓、寺院、国民革命纪念地无不向人们尽情地展现雄姿,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唯独这座小小的山坳始终笼罩在一种令人望而却步的神秘气氛之中。坚固厚实的围墙、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大铁门后持枪哨兵的警惕眼神,凡是经过这儿的游客,只能在匆匆路过大门时向神秘的院子投去探奇的一瞥,稍有探头探脑,就会招来一通威严的呵斥:“去去去,有什么可看的?”

小小山坳里确实没有什么可看的,里面的情景很一般,很普通,没有一点奇特之处。解放前这里曾是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孙科的别墅兼书房,现在它已经完全按照主人的意愿被改造成为“稻香村”了。你看,那扇形的金鱼池里长满了喂猪的饲料——小浮莲;那精美的后花园里种着水稻、山薯和高粱;那小磨石地板的走廊上圈放着山羊和鸡;那花房和苗圃旧址上矗立着臭烘烘的猪圈……只有那幢兼作书房的主楼依然如故,巍峨挺立,依稀可辨当年的豪华、富贵和气派。

这里是风景区里的禁区。

这里是“大观园”里的“稻香村”。

这里是都市里的村庄。

这里是许世友将军归宿前的“归宿”。

1980年,许世友将军把家搬进了这座小小的山坳。7年前,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时,这儿一直是他的领地。而这时,根据中央指示,他已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被调到北京任中央军委常委。此后,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还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按照惯例,许世友应该住在北京,在中央和军委领导机关上班。但他却执意不肯,一定要回南京定居。秘书无法,只得替他向中央领导写了一份要求在南京定居的报告,并提出了两条堂而皇之的理由:一是身体不适应北京的气候;二是准备在南京写回忆录。当时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要领导例外地批准了将军的这份报告。

轰轰烈烈的一生平静了,一位不甘寂寞的人寂寞了,一位不该孤独的人孤独了。在那最辉煌的时期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最平静的时期。而这时,中国社会前进的车轮已经冲破禁区,驰进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在这段时间内,许世友的长子许光常从河南老家来看望父亲。他对许世友的晚年生活是这样叙述的:“我真不理解爸爸过的那种生活。1981年,我和定春(许世友的侄儿)来看他。当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卧室里用一个用罐头自制成的木炭炉炖火锅,里面是萝卜羊肉。我真是大吃一惊,我在部队30年,还没有见过哪个首长用这种东西烧饭吃。我说:‘你不是有炊事员吗?’他说:‘他们不会弄,这样炖起来好吃。在老家,过年、祝寿才吃得上这样的菜呢!’接着我们又发现了一件怪事。父亲的腿在长征过雪山时受过潮湿,落下病根,每逢天阴下雨就浮肿酸疼。他自己用一个装满热水的塑料袋裹住膝关节,用麻绳绑扎起来,我问他为啥不上医院治治,做做理疗。他说:‘我的法子灵,我们家的人一生不打针、不吃药、不进医院。中央领导中,凡是进医院的都会死,凡是不进医院的都死不了!’那天,当我们离开这里准备回家时,想不到爸爸竟叫警卫员扛来一麻袋山薯说:‘你背回去吧,这是我们大家自己种的!’我既为难又好笑,我说:‘咱家乡哪缺这个?’他说:‘这里便宜,只要七分钱一斤。’我笑了:‘家里只要三分五一斤呢。’爸爸沉默了,他摆摆手说:‘那就算了!’后来,他还硬让我们带上他自己腌的一罐酸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