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大革命”洪流汹涌澎湃 3

孙中山传 作者:张磊 张苹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基本地说,是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合作之下进行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4页。上述论断完全符合历史实际,正是“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是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64页。。当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政治变局。辛亥革命虽然导致了封建帝制的崩溃与共和国的建立,但并未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仍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神圣使命。孙中山倡导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达到了基本的一致。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即在于此。两党联盟的决策,体现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了攻击真正的敌人,必须团结真正的朋友。不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决不可能在同强大的敌人搏斗中制胜。对于中国国民党来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加强了自身的战斗力。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得以实现统一战线的战略。因此,可以断言“孙中山一生主张共同奋斗救中国,这就是他主张国共合作的原因。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第109页。。

然而历史总是曲折发展的。革命进程决非是康庄大道。

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势力抛弃了革命的三民主义。在这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行了符合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精神的各项方针政策,不畏逆流,力挽狂澜,开展新的斗争。“共产党没有一天不在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彻底的民族主义;工农民主专政制度也不是别的,就是彻底的民权主义;土地革命则是彻底的民生主义。”《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68页。毫无疑问,正是共产党人坚持并发展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所阐明的纲领。而在20世纪30年代强寇压境、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又及时地提出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积极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进步。当国民党政府再次破坏国共合作、发动内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孙中山生前的理想。宋庆龄、何香凝等一大批国民党左派人士,都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在历史前进的曲折过程中,他们逐步认清了只有坚持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能取得彻底胜利,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前景必然是社会主义,决不是资本主义。他们把握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事,不仅并肩走过了民主革命的征途,而且一起战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宋庆龄在她生命弥留之际,实现了她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光荣一员。他们的认识与实践,体现了孙中山的忠实继承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的正确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