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抵达杭州前,我就接到了博友长小乐的盛情邀请,邀我前去绍兴,并提出全程接待。绍兴的亭台楼阁、越剧丝竹,以及梁祝的动人故事,无不对我充满了深深的诱惑,但由于整体线路的临时调整,只好忍痛割爱,待下次有机会再去细细品味了。
我从杭州搭乘博友海风的车,来到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乌镇至今已有1300年的建镇史。临河而居、傍桥而市,绝对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典范。
我第一次到乌镇是2011年的5月8日,长假后的第一天。刚刚送走大批游客的乌镇,犹如一位谢幕后的美丽舞者。由喧嚣归于平静,反倒有了一种别样的情趣与意境。青石的路上,除了一两位还留恋于美景、迟迟不愿离开的游客之外,只有那些刚刚从忙碌中清闲下来的旅馆和店铺的老板。突然少了客源,他们的脸上却依然一副恬淡安适的样子,永远都是那样不急不躁、不温不火。
如今再见乌镇,虽正值长假旅游的高峰,但一走进乌镇,那股氤氲厚重的人文气息便扑面而来,令我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空间之中。那浸泡在岁月烟云里的恬淡容颜,仿若一位素衣麻布的少妇,手中的竹篮里,装满了留给男人的诗词歌赋,留给女人的采莲低唱,以及留给孩子的古老童谣。
古老的乌镇折射着一种悠闲、舒适、从容和惬意,让人迷失又让人留恋。长满青苔的石板小巷以及古老运河的船埠码头,如唐诗般古朴典雅。一阵风,一片雨,便把古老的小城嫣然了、妩媚了、诗化了。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让在都市风尘中困乏的心灵被古老的诗韵亲吻,心底顿时沁入丝丝水乡温润的气息。在斑驳的古巷中,在木门木窗的老屋里,抚平起伏的心海,让思绪从现实的嘈杂中回到久远的岁月轮回里。在那里,我依稀听见朗朗的书声,看到摇曳的烛光,闻到馥郁的墨香。
夜晚,住进“一头枕于水,一头搁于岸”的傍河人家,开门见桥,推窗见水的美境令人心生旷远,纷扰尘杂不入其内。临窗而观,微风轻抚,吹面不寒。坐在淡蓝的夜色里,河岸的每座房子都在灯光中,于水面映出玲珑的影子来。乌篷船吱吱呀呀地从身边摇过,两把短橹将水中的月亮搅成满河跳动的银色碎片。那光与影交错的流动韵律,织成一幅动态的清晰画卷。其秀丽、厚重与灵动,瞬间便牵去了我的灵魂。
虽是匆匆过客,我却更愿把自己当做这里的归人。不愿在夜里独赏落花流水,亏了自己。更愿亲手垒起红砖碧瓦,造一座别致小屋。而后靠山傍水而居,悠然于田园之间,每日里修篱种菊、荷锄江南,在雨雾迷蒙中与天地结伴、与山水为伍。幻想着每个平静的夜晚,都有个人儿在窗前昏黄的油灯下等着我归来。那该是何等的浪漫美好?
每个到过乌镇的人,都会感到不虚此行。听一场乌镇花鼓戏,在周围那些皱纹和微笑中,感受一份乌镇的韵味;看一场久违的露天电影,在古老胶片机的颤抖和“嗒嗒”的转动里,细听岁月的流转;观一场皮影戏,让细细的竹棍带着跳跃的身影,演绎生命的华美;寄一张盖着乌镇古老邮戳的明信片,让你的快乐也飞到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的桌前。
乌镇,如诗如画。岁月的痕迹,自窗棂间点滴漏出,如风过琴弦拨动了灵魂最深处的悸动。不觉间,她的寂静、淳朴、惬意,便悄然包裹了你。
离别乌镇时,我不觉心生感叹。在她貌不惊人的平和深处,似乎掩藏着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大气;在她斑驳淳朴的旧貌背后,传达出宁静淡泊、历久弥新的韵味。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又如晨光中一支摇曳的蔷薇……
走出乌镇,却把缠绵的思绪永远留在记忆的字里行间,正如乌镇大门处牌子上写的那样:“乌镇——来过,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