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两军展开了遭遇战,由于清军好胜心切,加上潮落风逆,被郑军围在垓心穷追猛打。施琅被炮火烧伤面部、右眼视力大损,但依然不下火线,指挥全军冲出包围圈,突围而去。
初战失利,并未让施琅变成惊弓之鸟,却让刘国轩狂傲之心大起,认为清军水师不堪一击,叛将施琅不过如此。22日,休整完备的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了总攻,清郑之间的最后大决战来临了!
施琅将船队分为奇兵、疑兵、中军、后援四部分,以“五梅花”船阵为一个作战单位,造成局部的以多打少;而刘国轩则汇聚全部主力出港,集中攻击清军主帅旗舰。两军交战后,呐喊震天,烟焰蔽日,咫尺莫辨,空中火箭、矢石、炮弹如同飞蝗,战况极其惨烈!
双方都十分骁勇善战,故而伤亡惨重,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将获得最后的胜利。危急时刻,施琅将奇兵调出,将郑军水师各个分割、逐个击破。郑军水师遂陷入被动挨打之中,损失惨重。刘国轩见本方落败,召集全部船只突围,无奈清军船集如叶,将郑军逼入礁石遍布的绝地:吼门湾。
刘国轩危急之下,跪倒在甲板上,祈求上苍保佑。说来也巧,突然一阵大潮涌来,风向又变,郑军残存水师急忙趁机逃出澎湖战场,刘国轩保住一条性命。
澎湖海战,郑军阵亡将领47员、军官300余人,战死、溺死、烧死的士兵12 000余人,损失战船共计194艘,此外,165名军官、4853名士兵投降——明郑丧失了几乎全部的主力,再也没有实力和清军对抗,而刘国轩更是一战破胆,从主战派转变成最坚定的投降派。
在刘国轩、冯锡范等人的授意下,7月15日,郑克塽派遣使节到澎湖递交降书,次日,施琅遣侍卫吴启爵、笔帖式常在赴台晓谕,明郑自郑克塽以下,全部剃发称臣,自此,台湾割据政权宣告覆灭,宝岛回归祖国怀抱。
台湾回归后,康熙曾考虑将宝岛“迁其人、弃其地”,幸亏施琅、姚启圣、赵士麟、苏拜等大臣挺身而出,晓以利害、坚决反对,康熙这才决定留台不弃,将台湾划归福建管辖,岛上设立一府三县,并派兵员八千驻防,另在澎湖设兵员两千协防。
施琅立下首功,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被封为靖海侯,赏顶戴花翎。靖海侯霸占了台湾南部半数田地,无数农民、佃户不得不租种求生,每年向施家缴纳数额巨大的“施侯大租”。一直到清朝灭亡,施家后人过上了不劳而获的巨蠹生涯,和小说中“施清韦贪”完全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