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最后岁月 作者:杨帆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陈独秀创办、主编的杂志《青年》(《新青年》前身)第一卷第五期刊载的一首诗,既体现了陈独秀对广大青年寄予的厚望,也体现了陈独秀本人的胸怀与抱负。

而陈独秀的人生最终落幕他乡……

在重庆市江津以西20多里处,有一个叫鹤山坪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山林葱郁,虽风光秀美,却人迹罕至,难掩凄凉之感。在这里,有一个用巨石砌墙围起的院子,人称“石墙院”,1942年5月27日晚9时许,院中最后一排房子的西头房间里,传出一阵哭泣声……

房内,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静卧在一张镂空花格老式木床上。老人双目微合,仿佛睡着一般,眼角残留着滚落不久的泪痕。年轻的妻子趴在他身边痛哭不已,他的儿子、朋友围绕四周,一个个掩面而泣。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偏远农村,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落,外人很难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老人,竟是“北大的柱石”、“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党的第一届到第五届总书记——陈独秀!

1942年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延安创建革命根据地,党的创始人、首任总书记因何会在此与世长辞?

在这普通的乡下农家,他度过了4年贫病交加的生活。事实上,是贫困和无力得到彻底治疗的疾病夺走了他生命,使他客死他乡。而他的两个儿子已为国捐躯;前两任妻子也在贫困中先他而去。

这个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大起大落,与共产国际发生了怎样的冲突,蒙受了怎样的冤屈?

历史,终将会还它以本来面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