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苏俄关注着东方,列宁关注着东方。在派出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正式代表前往中国之前,俄共(布)早已秘密地试图与中国的革命者建立联系。
种种绝密的内幕,随着岁月的更新而终于解密……
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俄罗斯苏维埃政权处于国内混乱、国际围剿之中,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封锁了中俄边界,使中苏交通阻断。
列宁在万般困难之中,仍想方设法寻觅着东方的战友。在他看来,中国革命一旦兴起,那就是对新生的苏俄最有力的支援。
列宁最初多次接见过的中国革命者,据苏俄档案记载,俄文的名字叫“лау Сиу джау”,早年的中译名为“鲁苏杜”。
“鲁苏杜”何许人也?查遍所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也找不到这样的名字。
后来,根据“鲁苏杜”当年所担任的职务——“中华旅俄联合会”会长这一线索寻找,这才查清他的中文原名叫“刘绍周”,又名“刘泽荣”。
刘绍周虽然是连《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词典》上也查不到的人物,而在当年,却是列宁三次接见过的中国工人代表——历史,差一点淹没了他的名字!
刘绍周的俄语比汉语讲得更流利,虽说他是地道的中国人。刘绍周1892年出生在中国广东西江之畔的高要县,那里蔗林成片,以盛产“端砚”著称。刘绍周5岁时便离开了那片炎热的土地,随着父亲来到俄国,俄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上完小学、中学,以至就读于圣彼得堡大学物理系、圣彼得堡工业大学建筑系。如此这般,他成了俄国的华侨。
俄国的华侨并不多。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十万中国劳工根据俄国企业和中国包工所订的合同,来到这寒冷的北方邻国,成为那里的苦力,于是,华工猛然增多。他们一贫如洗,本能地站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一边。
1917年3月3日(俄历二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作威作福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华工、华侨和留俄的中国学生们联合起来,在1917年4月18日成立了“中华旅俄联合会”。
25岁的大学毕业生刘绍周富有组织才干,当选为会长。
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华旅俄联合会”的基础上,1918年12月中旬在圣彼得堡成立了“旅俄华工联合会”,刘绍周又当选为会长。这个华工联合会拥有近6万会员,声势不小,刘绍周成了华工们的领袖。12月30日,刘绍周在莫斯科召开了旅俄华工联合会第一次群众大会,号召华工坚决和苏联工人站在一起,并肩战斗。在这次会议上,华西里·亚历山大罗维奇当选为莫斯科分会主席。
列宁注意到了这支华工队伍,刘绍周被任命为圣彼得堡市苏维埃委员。列宁还亲笔作如下批示:“务请所有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对刘绍周(泽荣)予以一切协助。”
受苏联外交部的委托,旅俄华工联合会创办了《旅俄华工大同报》,在华工中进行革命宣传。
1919年3月2日至6日,当列宁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时,两名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虽然当时中国还没有共产党。
两名中国代表之一,便是刘绍周。
刘绍周见到了列宁。后来,刘绍周回忆道:
我第一次拜访列宁同志是在1919年3月,当时我正列席共产国际第一届大会。记得第一次去见这位伟大领袖时,是在下午大会休会时间……他还问我是否要在大会上发言……我回答了他的问话,告诉他准备在大会上发言,他说很好。[1]
[1] 刘泽荣:《回忆同伟大列宁的会晤》,《工人日报》196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