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键的一年(11)

天下得失 作者:汪朝光 王奇生 金以林


此外,日记中还记下许多授课内容或对授课老师的评判,如4月12日:“晚与中大教授四人谈话皆为书生,叶元龙略有见地。”4月13日:“下午会客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中大刘光华皆有见解,非书生可比。”

同知识界如此密集的接触,是蒋介石以往从来不曾有过的。可以看出这些活动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而是被蒋提到重要议程的有计划行动。

透过这批著名学者的讲课,不仅提高了蒋介石的治国能力,更重要的一大收获是很好地改善了他与知识界的关系,并吸引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如清华大学代校长翁文灏、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南开大学教授何廉、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等纷纷加入国民政府。蒋介石能够延揽一大批知名人士、社会贤达及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政府工作,不仅可以扩大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统治秩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民政府的政治生态,更解决了他人才匮乏的困境。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个问题,蒋介石吸收的这些知识分子大都不是国民党员,他们参加政府工作后,占据了许多重要岗位,这自然引起党内各派的不满,这里即有反蒋的胡汉民、汪精卫等派系,同时也包括蒋控制下的CC、黄埔。尽管各派系之间的政治立场不同,但他们在反对蒋介石向知识界开放政权这一点上,彼此利益是一致的。而他们又不便对此公开指责,因此只能将内心的不满发泄到政学系身上,甚至将许多参与政府工作的学界精英也一同视为政学系成员。

当然,我不否认蒋在这一时期一直重用杨永泰、熊式辉等政学系要角。但象翁文灏、王世杰等许多知名学者,此前同国民党的确缺少渊源,反而因各种不同的政治背景或人脉关系,同政学系来往较多。因此,以往学术界在国民党史研究中,很多人也被动地接受了国民党内各派系的这一观点,认为蒋介石开始更多地依靠政学系,并寻着这一观念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我认为这一判断有待进一步商榷。

正是对党内干部的不满,才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把眼光投到党外,而非仅仅是集中在政学系一派身上。“近思旧识干部人才,几无一得,而本党原有之干部,更难多得。季陶、益之较有干才,而其消极、懒慢,不能为用,是为最大之不幸。其次则张岳军、蒋雨岩、朱骝先,亦只能尽一部之责而已。兹假定党务戴季陶、陈果夫、罗志希、张岳军。军事:何敬之、陈公侠。政务朱骝先,以马寅初任经济,王世杰任法律,蒋梦麟任教育,张岳军任内政、蒋雨岩、周鲠生任外交,俞樵峰任交通,未知其果能无误否。”(6月24日)

这年年中,蒋在日记中再次感叹道:“旧党员多皆腐败无能,新党员多恶劣浮嚣,而非党员则接近不易,考察更难。古之山林之贤,今不可复见,而租界反动之流,多流氓之亚者。其在留学生中,大学教授中,职业团体中,旧日官僚而未在本党任仕有风格者中,外交界中,其在此中求之乎。”(9月1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