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古城保护就应该多做做这种“舒经活血”的实事,掸去尘埃、重现光彩是需要投入的,这自然是政府的责任,可目前却是把钱先花到开马路上面去了。
在鲜鱼口、大栅栏内开路,据称是为了让出前门大街作步行街。但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既能保持前门大街的商业气氛,又无须使保护区伤筋动骨呢?国际成功的经验是:限制小汽车,发展“步行+公交”。比如,法国的波尔多近年建成先进的城市轻轨系统,大家就不再开车出行了,整个古城成为步行者的天堂,商业迅速繁荣,快速高效的公交又满足了出行需要;巴黎的地铁及地面公交四通八达,使其古老的玛黑区无须为小汽车开路仍能保持小巷格局,并聚得人气;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哥伦比亚的波哥大,从1998年至2000年,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没花多少钱就摘掉了“堵城”的帽子。
中世纪形成的城市,是步行者与马车的尺度,街道窄、人口密度大。欧洲城市正是顺应这个特点,通过发展“步行+公交”,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这是北京应该借鉴的。北京作为高密度的中世纪古城,它的胡同、街巷体系同样是适应“步行+公交”的胚子。
可是,眼下北京的倾向却是向“汽车+快速路”的美国城市看齐,殊不知一旦选择这种模式,城市就应该是低密度、大尺度的,而这正是北京所不具备的。美国的“汽车+快速路”模式因其浪费和非人性已备受诟病,北京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用此做法,已使得宽阔的城市道路,甚至包括未设红绿灯的快速环线,出现严重拥堵,教训亟须总结。这种开大马路的方式,不仅耗资甚巨,还拆掉了城市里大量简单就业的场所,对社会生态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
基于这种认识,前门商业区又该作何选择呢?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地方是既要“步行+公交”又要“汽车+快速路”,而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城市是把这两者占全而取得成功的。从北京已有的实践来看,我们也得不出这个结论。
200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