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中国企业在此方面相对滞后,尤其是垄断央企在自身滥发福利等问题频频曝光的情况下,对企业利益关联方之一的民众显得漠不关心,加上体制带来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又缺乏相应的沟通机制,导致公众对其产生怀疑和焦虑,形成集体抵制的温床。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大型化工项目往往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而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权力运行存在严重的不公开不透明,社会监督的渠道狭窄和成本高昂,在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的当下,建设这些项目无法形成有效的官民共识,终演变成维稳事件,令人扼腕。而在韩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美国,往往建立了完善的法治环境,化工项目从立项到建设生产都在一种相对公开透明的制度环境下进行,从根本上杜绝了剧烈冲突的发生。
在韩国,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环保技术已经获得巨大进步,法治下的环评体系日臻完善,公众总体可以对企业投产任何化工项目有最基本的信任感。而中国环保事业即使这些年有长足进步,在GDP至上的惯性思维下,一些政府对环评敷衍塞责,甚至置之不理,导致环保部门沦为摆设——民众频频邀请地方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其中意味值得深思。
中国需要PX是事实,这场持续的官民博弈没有赢家,但解决中国PX危机却是一个功夫在诗外的复杂系统工程。
对于决策者来说,如何加快改革,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显得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