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农村孩子上大学难就业更难吗?(2)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作者:石述思


存在于城乡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巨大就业落差,是转型中国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的缩影。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势必阻碍人才的自由流动,加剧社会不公,进而危及社会整体稳定。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高考从恢复之日起就发挥着打破城乡界限、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更有大批优秀人才承载着改变整个家族乃至乡村命运的使命,脱颖而出,为这些社会底层人群延续着希望,并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遗憾的是,伴随着大学教育逐渐褪去精英化光环,教育理念的滞后和与市场的严重脱节都在考验着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成色。但无论如何,对于寒门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底层家庭而言,勇闯高考独木桥还是现今社会提供的唯一的接近公平博弈的机会,考试过程中的各类加分和自主招生环节的各类黑幕已在动摇高考的基石,假如在关键的就业环节他们再被各种权力关系组成的潜规则击败,最终备受诟病的高考将丧失存在的必要。

此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由于城乡发展的先天差距和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近些年大批农村生源弃考已成社会一景。这些本来可能进入高校深造的青年,即使进入城市务工,也会遇到户籍等先天壁垒,无法真正享受市民待遇。保守估计,当下在中国城乡之间漂泊的农民工有两个亿。

实现城乡大学生就业平等远非大学招生分配制度和社会招聘制度变革所能承载,更有赖于深层系统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顶层制度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新型城镇化开启航程,农村集体用地变革大幕拉开,消除城乡户籍壁垒、实现社保统一等变革将率先在三、四线城市上演,希望这样的背景能成为打破乡村贫困世袭、形成就业公平的崭新契机。

未来中国奋斗的目标,不仅仅是致力于整个社会能依法公正地分配财富,更在于所有人都能在市场和就业中获得公平博弈的可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