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得知美国商行恒丰洋行在上海出售美国最新式面粉机,并提供办理分期贷款业务。荣氏兄弟商议决定贷款采购18部新机,将产能一举提高到原来的9倍,且面粉质量也随之显著提高,销路转旺。
此时,两兄弟产生品牌意识,推出“兵船”品牌,统一商标、改进包装,用上等白布制作面粉袋,容量大过别家,并顺应顾客的侥幸心理,在袋内放置银元作为“彩头”。因产品口感上佳、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畅销沪上,知名度随之提高。很快,“兵船”打败资深面粉厂阜丰旗下的“老车”牌,还与洋面粉展开正面较量,一时为国人所称道,“兵船”遂成国产名牌。
振新纱厂的“拯救者”
几乎与茂新面粉厂走出危机的同一时刻,荣氏兄弟涉足的纱厂生意也拨云见日,成为能与洋纱抗衡的为数不多的本土产品。种种迹象表明,1910年,他们的事业正在走向人生第一个高潮。
然而,事业之初并不顺利。经营纱厂与面粉厂一样,都经历了一番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之后才踏上正途。
早在1903年,荣德生去杭州出差,偶然参观通益公纱厂,初步了解了纱厂经营运转后,便产生了开办纱厂的想法。回到上海后,荣德生与荣宗敬交流,他们认为,“发展实业,应从吃、穿两门入手”,“吃”、“穿”两项,是国人大事,已有面粉厂,还差一家纱厂,遂开始酝酿开厂事宜。
1905年,茂新实力壮大,开纱厂的计划呼之欲出。这年7月,无锡富商荣瑞馨在上海北京路寿圣庵宴请宾朋,多是无锡在沪商人,荣家兄弟也在被请之列。席间,谈及时兴的纱厂风潮,一干人兴趣大增,各谈见闻,颇有共谋大事之意。也有几人早已合伙,在上海开办了纱厂。
见此,荣德生欠身而起,朗声问道: “请教各位,若办纱厂,为何不去无锡?”有人礼貌回应: “确是内地机会好,不过如今局面已定,有机会再说吧。”荣德生原来有备而来,听闻此言,当即从袖中取出预备好的章程草案交与众人,并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纱厂计划。两年来他不断完善计划,择机而立,如今,这个计划成功征服了这些精明的商人,于是决定,“照此决定,再做一局”。
席间的喧哗引起荣瑞馨的注意。他一直旁听不语,待众人平静下去,才发表意见。荣瑞馨资历最老、财力最大,并和荣氏兄弟是本家,对这个计划点头赞同。随后西门子洋行买办叶慎齐、禅臣洋行买办张石君、大丰布号鲍咸昌、保康当铺老板徐子仪表示愿意入伙,连同荣氏兄弟,一共7人,集资27.08万银元。其中,荣瑞馨为大股东,全盘统筹,荣宗敬和荣德生共认股3万,属于没有实权的小股东,只是给纱厂筹建出谋划策,议定厂名“振新”。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07年3月21日,振新纱厂开工投产,28台英国纱机,每日出纱22~23件。然而,仅半年时间,40万元的亏损将开业带来的美好期待一扫而光,工厂濒临破产。
亏损的原因是管理不善,经理张云伯常年住在上海,对企业经营不闻不问,副经理徐子仪是当铺老板出身,喜好读书不懂生意,对纱厂经营一窍不通。7名股东,分为上海、无锡两个阵营,时常意见相左。管理层莫衷一是,一味提高售价,产品严重积压,债务越来越重。
一天,荣瑞馨和张石君、叶慎齐商议振新出路。考虑到7名股东只有荣氏兄弟有实业经营经验,而振新纱厂正因缺乏管理混乱而陷入危机,于是决定请他们“救火”。当时茂新面粉厂有所恢复,且不忍就此失败,荣氏兄弟爽快应下。随后,振新召开股东大会,荣宗敬被任命为董事长,荣德生担任经理,于是荣氏兄弟在5年之后终于有机会亲自经营管理纱厂,尽管是以“拯救者”身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