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吃过午饭,独自进到一家书吧。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屋外春寒料峭,所以还不敢开窗。窗外是小河一条,河对岸是繁华的商业街,车如流水马如龙,熙熙攘攘,好生热闹。
读到了好书,总有“既生亮,何生瑜”的感慨,心里想着:我大概是写不出那样的好文章了。于是又陷入了焦虑和绝望的情绪中。
每次被别人介绍的时候,总有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不自在的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那个被介绍的人其实离自己好远。
我希望成为一个处变不惊的人,即便遇到了大场面,也可以从容应付。可是,做到这一点真的难于登蜀道。虽然自己一直努力修炼,但抵达成果的那一天仿佛遥遥无期。
有时候,不由自主地叹一口长长的气,仔细想想,似乎也没什么值得长吁短叹的理由,只是觉得胸闷,挥之不去的不痛快感,只好叹一口气,把莫可言传的情绪吐出来。我想,自己终究做不到云淡风轻地看待周遭的人与事,毕竟,那需要相当的底蕴。
小孩子在广场上追逐泡泡,他们不亦乐乎地跑呀跑,泡泡们在阳光照耀下显出缤纷的色彩。可是,手指轻轻一触,那些光鲜亮丽、飘忽不定的泡泡们就不见了踪影。孩子们愣愣地站着,表情好失望。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世上没有一件东西可以真正被自己拥有。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因此可以满不在乎。
任何一条路,走着走着就进了死胡同;任何一件事,常年累月地重复做,就会失去新意,成了嚼之无味的鸡肋。如今,驱使自己做事的动力主要是兴趣,虽然心甘情愿,但还是免不了有痛苦。痛苦大多源于自责,所以格外地深刻而彻底。于是不得不适时停下来,调整一番,然后重新上路。至于调整的时间和效果,只好交给天意。
看似自然的风景,其实是刻意雕镂、苦心经营出来的。热闹的人生局面,又藏着多少空虚寂寞冷啊。
此刻,我坐在这间老旧而干净的书吧,零零碎碎地想着心事,又逐字逐句再读了一遍书稿,我觉得自己可以放心地把它们交出去了。打开手机,再次看了天气预报,温度趋势图是一条节节攀升的线,我意识到,这个城市的春天就要来临。我突然开心极了。
读心理学专业的朋友对我说:你是典型的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他的意思是,我的情绪太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这样不好。我也觉得自己未免太不成熟,与年龄不相符,可是自己竟然一直如此,实在无可奈何。